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听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3-03-2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朱丽萍

            本周三在北郊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分别是《夜晚的实验》和《螳螂捕蝉》,这两位教师沐浴着新基础的理念,努力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更新:

1.更新备课观。采用“新基础”的备课方式,从原来单一的目标制定到现在的增加制定依据的分析,从原来流水式的写教学设计到现在块状式的师生活动,尝试着打破原来的一种备课模式,用显性而又直观的方式传递思维方式的更新,编织多元而立体的教学设计。尽管目标与分析之间还彼此孤立而缺乏关联,师生活动设计还不够丰富多元,但愿意尝试着改变就会有进步、有发展。
2.更新教材观。两位老师抓住了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夜晚的实验》是一篇说明文,教师设计了表式,让学生对四次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阐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历史故事,教师设计了讲故事和原文比对阅读的环节。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但这类文本的学习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起点在哪里?生长点又在哪里?教师可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思考。
3.更新课堂观。两位教师尽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把问的权利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同桌学习,有较强的“重心下移”的意识。《夜晚的实验》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再通过自读解疑,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教师穿针引线巧编织。尤其是面对课堂生成的环节,教师能及时捕捉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在思辨中明晰。但是不是学生提的每个问题都有价值?都必须回答?尤其是在预习的基础上,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阶段性地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善疑会问。《螳螂捕蝉》一课,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精巧提问,大问题意识很强。但大问题放下去了,在收上来时又变成了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如何真正把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元互动,教师既要有理念还要有方法,才能更好地实践。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注意两点:
1.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两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发展语言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学生在课上既要学文章的知识,也要学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及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有所迁移有所运用。
2.关注学习的方法结构。教师对“教结构”与“用结构”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学习缺少方法的关注与提炼,这是课堂的缺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能力的缺失。只有教师有解读的能力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那么学生才能真正习得“渔”而不仅仅只有“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