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例谈品德课程承接性资源的有效整合
发布时间:2013-02-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邵沪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其中对“螺旋上升”这一概念是这样阐述的:“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我们身处一线的品德教师通过不同年段的教学实践,的确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课程的这一特点。通过研读教材,教师发现课标中所指到的那些“同一主题”却分布于不同年段的品德教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承接性。只要教师从纵向角度将这一脉络厘清,那就能比较到位地把握住这一系列教材的教学了。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同一系列教材之间的承接性做了一定的研究,发现前期的课堂教学能成为后期课堂教学最最鲜活、有效的资源,真是所谓的“肥水流入自家田”。如果将前期资源整合得恰到好处,能使后期课堂教学在这些“承接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螺旋上升。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对品德课程“承接性资源”有效整合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前期教材资源,制定后续教学目标

《我们的合作》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的第一课,主题是“学会合作”。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合作”绝对不是陌生的字眼,从一年级开始上的品德课算起,就进行了好几次专项的“合作活动”的教学,例如一年级的《过家家》,二年级的《我也能研究》,三年级的《我是教室美容师》,它们与四年级的《我们的合作》应该说构成了一个以“合作”为主题的系列性教材。

经历了一到三年级“合作”系列品德课堂实践,教师就能较为准确地分析出目前学生在“合作”中的状态: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体验基础,但真正的合作意识并不强;有了一定的合作经验,但理性的方法提升能力不够。有了对学生“前在状态”的了解,结合对四年级《我们的合作》这一教材的分析,教师为本课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回顾原有合作活动,进一步体验合作的快乐与重要。用交流出来的方法,解决合作的烦恼,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合作活动。

 

 

二、整合前期媒体资源,唤起后续学习热情

根据以上的学生分析,孩子们在品德课堂上对于“合作”这个话题应该是有话可说,有感可法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当行课到“分享合作的快乐”这一环节时,学生并未进入状态,似乎处在回忆和游离之中。想来也是,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后上的第一堂品德课,之前刚刚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对于以前的合作活动记忆肯定已经模糊了。其实,这一状况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就有了一定的预设,因此已提前准备了合适的媒体资源,来唤起学生的回忆。

记得三年级下学期,我班围绕品德教材《我是教室美容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当时,学生从自由选择小组,到分工合作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美容区”,到最后以小组形式展示汇报,可以说经历了一次非常正规而又丰富的合作活动。活动时现场拍摄的录象片段,不都能成为后续课堂教学最最鲜活、灵动的资源吗?

当多媒体大屏幕将三年级活动时熟悉的场景、生动的画面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学期那热火朝天的合作活动之中,记忆被激活,情感被点燃,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活跃了许多。而录象里“小叮当”新闻台的同学们也用他们落落大方的展示,很好地诠释了他们组成功合作的经验,对其它组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三、整合前期学生资源,实现后续课堂提升

当课堂教学进入到“解决合作的烦恼”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说出在合作过程中的烦恼时,学生似乎都不好意思开口交流。这一状况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也是预设到的,因为四年级学生自尊心日趋强烈,不太愿意向他人呈现自己不足的方面。如果这一教学环节在这种“冷场”的局面中一带而过,那学生就未能真正提高合作能力。这时就需要合适资源的介入来实现课堂的提升。

三年级开展《我是教室美容师》合作活动时,孩子们有感而发,写了好多活动日记,记录下了自己在活动中的快乐与烦恼。当时教师就做了个有心人,将这些生动的资料保存了下来。因此,课前教师就从学生写的日记中选择了两篇很有代表性的倾诉烦恼的内容,约请日记的作者略作准备,到时进行讲述。课堂上,那文笔细腻、感情真挚的表述,那娓娓道来的同伴的心声,就如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在帮助别人解决烦恼时,也畅所欲言自己的烦恼,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精心选择和应用的这一学生资源,既解冷场之尴尬,又实现了课堂的提升。

 

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的确,在新课改的春风中,丰富多彩的资源涌进了品德课堂。但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争先恐后地登场,品德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泛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有效整合品德课程本身的承接性资源,让“肥水流入自家田”,既减轻了教师准备大量课外资源的精力,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针对地教育效果。真正实现: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