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恕 季焕庆
一年来,我们参加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型与推进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场所,用教师教育行为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程等方面的变革来诠释我们对自已教学行为的理解;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过程收获,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来衡量我们对教学行为变革需求与必要。着重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分数的认识》、《圆柱、圆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课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行为诠释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基本要求和学校十二五课题的整体规划。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基本思路,结合课题的关键研究方向(课型与推进策略)进行为有重点的探索。
1.创设情境,丰富研究形式,有效推进课题研究
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加强成员交流,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在学校、学科部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重点课型》《单元整体设计》活动中去,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掌握结构,明确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有了教学行为的思考,才有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阶梯,引发质疑,充分地调动他们不断探索真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关注灵活地处理教材,重组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从单元整体结构入手,以重点课型作为突破口,长程两段进行教学设计。以此作为课堂实践基础。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以思维的推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
3.引导、类推、迁移,激发研究进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我们关注各课型的关系与特点。一年来我们对计算课型《分数乘除法》、策略课型《解决问题的策略》、概念课型《认识分数》、图形课型《多边形面的计算》《圆柱、圆锥》进行了课堂实践与结构整理。例如:在面积公式的推导方面,当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除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矩形知识,懂得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运用化归的思想,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找到新图形(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相应等长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一旦有了化归的思想,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主动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另外还要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探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又能拼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从而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就会利用类推、迁移、化归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用一个梯形可割补成已学会的图形,从而懂得可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旦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在此后学习类似的圆面积、圆柱体体积等等的计算时,他们就能自己主动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圆为方,推导出圆面积、圆柱体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思维阶梯
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奠定了基础。
我们依据课型,从单元整体设计来从组我们的教材;从多元设计和分层提升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我们课堂流程和学习方式认识来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方向性来确定我们的课堂推进进度;从学生探索兴趣与思维宽度来衡量我们对学生创新和数学品质的培养;从学生对基本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的认识来发展思维阶梯。我们提出了课堂有效推进的目标:
1、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思维,合理多元的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数学思维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观念,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思考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结合学具制作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学圆柱、圆锥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制作好一套学具:圆锥与圆柱等高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还有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几组学具。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充分探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各种方法,从而发展转化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感受到图形转化时所因关注的关键点和关键线的重要,建立图形敏感。教学时我们给了学生充的时空进行探索与尝试。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与创造成力。多样的转化方法和丰富的学生资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也让基本的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为其它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时,不仅了解了学习的程序,也有了探索的自觉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探索者。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我们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分数的认识》、《圆柱、圆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课型,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向成长,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四、我们收获
一年来,我们发表了文章《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获奖论文《数形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性和理性相融,
情趣与智慧共生》白板录像课《圆柱、圆锥》、《确定位置》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多媒体课《可能性》获省级一等奖、《三角形》获省级三等奖;上了精品录象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并在日常教学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分数的认识》、《圆柱、圆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课型进行了实践探索。
五、问题建议
尽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表现在:理论总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今后设想:对更多的课型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进行探索,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日常研究,及时总结反思。
总之,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为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激趣的数学语言;要有设计出学生质疑的数学问题;要有创造性地使用驾驭数学教材的能力;要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知的数学头脑;要树立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方法的数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