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单元的理解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一开始,我们仅仅把教材中设定的一个个单元作为研究单位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单元其实就是要拉伸一个具有结构意义的整体,使之在教学中呈现前后呼应、勾连递进的价值。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再来分析数学教材,就发现教材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后续学习的需要,大多是从知识网络中选择部分“点”作为学习的素材,这样的内容选择就使原来具有很强结构性的知识链发生了断裂,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到孤立的知识点,而看不到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而对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样学这些知识?学到的这些知识怎么用等问题都缺乏整体的策划。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把单元看作是“类知识”的长程策划和展开过程,把同一类知识在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展开也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整体设计,这样就形成了“类课型”的长程结构教学。虽然前期我们也有了一些认识和探索,但具体这个长程如何策划,如何具体落实,这两年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以数量关系教学为例,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没有安排专门的数量关系教学,而是将其渗透在数运算教学中。从简单数量关系知识结构来说,教材编排跨度比较大,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涉及四种不同的数量关系。为了不割裂数量关系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结合教材编排特点,采取日常渗透和集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比如:一年级上册,结合5以内的加法学习,初步感悟部总关系求总数的基本结构,在5以内的减法时感悟求部分数的基本结构。并在以后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结合大量的具体情境来渗透部总关系的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变式。在日常渗透的基础上,在一上期末阶段补充一次部总关系的集中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悟部总关系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
一年级的部总关系是教结构,其他简单数量关系的学习就是用结构的过程,前面有分散的日常渗透、中间有集中的整体感悟、后面有跟进的综合练习,这样将数量关系进行了有层次的整体性教学长程设计,促进学生实现结构化地学习,从点状水平向结构状水平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也成为学生自我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可惜的是我缺少对比试验数据,无法以量化的形式说明这样整体推进的成效,因此只能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质性的描述学生的成长。(1)学生对简单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很清晰,四种简单数量关系的变式也清晰了。(2)学生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两年多来,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加减法运算意义认识的教学逐步渗透了每一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学生面对问题情境时,能自觉运用所学的方法结构来分析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最近结合练习中的习题,提炼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马上能说出两个变式,并求速度。因为通过整体感悟,学生理解了内在关系:知道其中两个量,可求第三个量。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能清晰其变式,增强了对数量关系的敏感性,提升了对数量关系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为学习复合数量关系和特殊数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