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学期,我们按照研究计划,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基于教材整合的练习课设计”的系列活动,历时一个学期。活动分自主设计——同年段备课组相互学习——教研组长点评——教研组实践展示这样几个层次有序推进。我们每个年级在前期研究的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练习设计。我当时在四年级,设计的内容是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进行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新授部分已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改变,有些在新授中要完成的练习没有做,而是加进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练习课也就不可能照本宣科,仅仅以本为本了。必须是以书本中的习题作为素材,进行重新的架构。加上新授时,教师的设计强化了学生探究方法、规律表达的要求,课后也带领学生进行了教材之外其他规律如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的拓展性研究,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发展空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想这些都是这节练习课设计的基础。基于此,我进行了乘法分配律练习课的设计,对自己的设计,当时还蛮得意的。接着教研组组织大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相互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同一年级的三位教师,虽然参照的新授课是同一节,但是设计出的练习课的结构却截然不同,每个老师都对练习课的目标定位和学生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学习其他年级的教学设计时,我同样有这样的感受。没有好坏之分,但促使我对新授课与练习课的衔接、递进、提升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练习课的地位和角色绝不仅仅是新授课的补充。除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各个角度和多种层次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之外,还可以是对新授的推进,对新授课没有来得及完全展开的研究过程的深化和提升。
第二:练习课应该在设计新授时统一进行规划,纳入同一个结构框架之内,这样整体思考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时间安排会更经济。
第三:不同的人对一个单元的结构化推进会有自己的理解,会生成和利用不同的资源。这其中有哪些基本原则或是策略呢?很值得大家进一步进行研究。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和王珏老师在2010年6月,申报了自己的子课题,那就是《基于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练习设计及创造性使用》,并成为市十二五备案课题。以此为抓手就这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样一次集中的研究推进,至少有这样几个意义吧:一是启动了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研究,它顺应了教师的需求。二是我们开始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的目标,新授课与练习课如何各有侧重、如何相互渗透、如何实现递进有了初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