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12-02-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李 颖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问题初探
渝北区教研室 李 颖
 
   
现代生活教育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教育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中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精神变革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1〕置身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成人虽然曾经经历这一世界,但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就认为儿童世界里儿童的行为或想象幼稚了、好笑了,甚至感到荒诞离奇、不可思议了,于是便以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训练甚至是束缚儿童。其实,教师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其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成为儿童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要想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回归生活,真正贴近儿童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是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开始之前,必须要投入精力注意深入并且充分的了解学生。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探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当前这个内容,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真正的困难和困惑在哪里,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等等。只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才有可能实现生活化。
    比如一个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的话题。他在备课时,了解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怕黑,怕发言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许多战胜胆怯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意识到打针就是针头扎进去的时候疼一会儿,挺过去就没事了……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学情调查,老师遴选出大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儿童生活的有关胆小的典型事件,如不敢打针、不敢发言、不敢一人在家、怕黑等儿童的生活中常见的胆小的事件,在课堂上通过媒体呈现出来,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呈现事件、引导归因,并举行了勇敢者点子发布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勇敢小精灵评比为载体,组织课后延伸活动。这样做真正使课程成为了对儿童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了对儿童生活的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由上可见,课前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基础
   (一)教材本身贴近学生生活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是力求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活中所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方面来安排内容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他开始踏进学校,要遇到许多不认识的陌生人,于是就设计了“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交朋友”等;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开始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就设计了《自画像》等。总之,各年级教材都是从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这就为教学实现生活化提供了范例和蓝本。
   (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这就是说教学内容应当取材于儿童置身的当前社会生活。教学内容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我们的教学不是向儿童诠释生活,而是重在通过学生重温生活事件,在生活画卷的引领之下,认识和理解生活,形成正确的态度,积累鲜活的案例。因此,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开放成为学习对象。这就决定了我们无论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安排。
   1、教材内容有取有舍
   我们的教材作为面向全国的教材,确实具有通用性,它兼顾了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反复提醒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城市学生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农村,东西部地区又不同,我们就需要联系本地区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中有“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内容,要求真正动手装扮教室,但由于学校条件、环境各不相同,可能操作起来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比如,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进行设计,有的老师就组织大家一起动手布置一个像样的图书角。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我们也可以考虑舍去这个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可添可补
    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老师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这样的做法也是校本教研过程中校本教材开发的需要。
   三、教学活动贴近学生,是教学生活化的根本途径
   1、活动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
   当前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根据活动方式和性质划分为情感体验式活动、实践式活动、合作学习式活动、探究式活动,具体形式有讨论、演讲、资料搜集、调查、参观、访问、观摩、角色扮演、游戏、表演、竞赛、展览、实验、制作等。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品德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关注他们的兴趣需要,真正贴近学生。
    三上的《自画像》这一教学内容,我们有的老师就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彩笔画自己,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很难画出自己的相貌特征,结果,当老师出示学生的自画像让其他学生猜猜这是谁?学生难于猜出来,反倒是一张张幼稚的画像惹得全场哈哈大笑,成了搞笑的对象。这一活动设计就偏离了初衷。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片断写作这一实际情况,设计了填充式的卡片——“猜猜我是谁”,卡片仿照当前学生喜欢的明星小档案形式,设计了“我的年龄”“我的脸型”“我的发型”“我的体重”“我喜欢的装扮”“我的爱好”等等项目,交由学生填写,然后全部放进档案箱,用嘉宾抽奖的形式抽取卡片进行猜一猜的活动。这样的设计应该比前一个设计效果好,明星小档案和嘉宾抽奖都是小学生心目中时髦的东西,这样贴近学生的活动他们的兴趣一定很高。
   2、情景创设能唤起学生共鸣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的作用下,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体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个体的内心情意活动。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就有责任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之前,安排一个孩子在家中寻找父母如何疼爱自己的活动。由于父母的爱贯穿于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家中能够体现父母之爱的细微之处有很多,让孩子们通过寻找,去发现许多他们平时并没有注意的地方,从小事、从细处去找到父母那浓浓的爱。
    在课堂上,教师以亲情为红线,根据人们生活中的“摘果子”这一形式,设计了“摘亲情果”这一活动。“亲情树”上结满了“亲情果”,教师将许多涉及亲情的问题:“爸爸妈妈和你一起照相的时候,你的位置在哪里?”“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呢?”等等许多问题贴在“亲情果”的背面,学生自己来摘取,进行合理的回答后,就获得一个“亲情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达到了极高的状态,课堂上充满了一股浓浓的亲情,大家都被亲情所吸引、征服、感动。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妈妈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妈妈无私的爱;在自己的姓名中,找到了妈妈期待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妈妈甜美的爱......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抱都深深地凝聚着父母的爱时,才真实地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
   四、教学方式贴近学生,是教学生活化的关键举措
    1、教师设计的提问贴近学生
    教师设计的提问应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即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例如二上“找秋天”,有位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说说秋天到了,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学生很茫然,好半天才有几个同学发言,但另一位老师却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秋天来了,它走到校园了,走到公园里,走到田野里,走到农贸市场里,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了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周围人衣着有哪些变化,家里衣柜有什么变化,社区和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当我们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引导开去,学生的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
如在教学《保护有益动物》这一课的课尾,老师有意设问让学生思考:“在保护有益动物这个问题上,有没有使你感到很为难的时候?”学生一下子说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如:“人们认为青蛙肉有营养,就常常捕食青蛙吃。”“爷爷喜欢养鸟,就把鸟关在笼里。”“壁虎是有益动物,但有的中医把它捉来制成药给人治病,是对还是错?”“麻雀以前是‘四害’中的一种,现在为什么又把它归为有益动物?”“杀鸡、杀猪很残忍,应该停止。”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涉及到动物价值的多重性和家禽与受保护动物的不同概念。老师的一个问题,不回避生活真实,还有意让学生观察生活真实,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起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充分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课堂上,即使是不可能一一解决,但每一次的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应该比口号式的强调十遍保护动物,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要强烈。如果不尊重学生眼中生活真实,我们的教学就缺乏实效性。
    2、布置学习任务要贴近学生实际
    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等。在布置各种学习任务时也要考虑贴近学生实际,不然,学生课前或者课后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上《保护环境》一课是,让学生在课前采集自己所居住的地区周围不同的水,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当中,有的是从池塘里采来的,有的是从小溪里采来的,有的是从长江里采来的,有的就是家里妈妈用过的淘菜水,还有的是同学们画画后的颜料水……我们觉得都可以,并不要求人人都要去大江大河采水,因为必须考虑学生如果没有家长陪同,还有个安全问题。因此,布置学习任务,必须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脱离学生实际布置的任务,学生完成起来困难重重,绝大多数学生就只有放弃,这样反倒与我们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又如老师执教《我的一家》,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一家人快乐生活的资料,相片,实物都可以。这些东西,人人家里都有,学生收集起来就容易得多。
    3、教学评价要贴近学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2]。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教学评价要贴近学生,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应当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品德教学活动中的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②学生中心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③全面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五、教学资源贴近学生实际,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保证
   新教材中每堂课教学内容只有主题框架,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引导探究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都要靠教师的精心准备。品德备课就不单是书面的设计,还应花更大的精力在品德教学资源的准备上。我们选取教学资源要做到贴近学生实际,时间上、空间上要舍远求近。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各种信息,再加上课堂上生成的现场资源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比如《我们的合作》在教学中选用的合作事例,有学生了解的“基因图谱制作”、“神舟五号”大事,也有以录像方式呈现的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值日、游戏等小事,更有学生在这堂课的合作中随时生成的事例。这些信息都在合作这个主题下,被恰当使用,所以教学效果好。由此可见,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着的例子,就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48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1.72.7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