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单元整体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承前启后,反观实效
发布时间:2012-0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修丽

 

上学期末,在天宁区北片的中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执教了《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求商,并渗透抽象求商的方法和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今天,我通过第二课时的学生状态,反观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更加清晰了我们课题组对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考和价值。
首先第一课时教学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了。这一点通过第二课时一开始的常规积累可以看出,学生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的学习过程已经比较熟练,通过后面规律探索中28÷4=6……4的反例、追问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结果,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用数学的形式正确表达了。
其次学生的语言表达到位了。低年级数学的语言训练,有时显得有点枯燥机械,但这又是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分析、表达清晰了,学生的思路、学习的过程结构、思考的方法结构也就建立了。所以第一课时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也进行了着力培养,一方面是说清楚分的过程和结果,使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算式之间建立起清晰的对应关系。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摆脱学具,抽象思考,并把抽象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时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在模仿表达中一次次体悟直接求商的方法,慢慢实现由外到内的理解和掌握。在第二节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对抽象计算的方法没有陌生感,能够从教师扶着的表达逐步走向独立的表达,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累进的过程。
最后,是对规律的有效渗透。第一课时的最后一个练习中设计的开放题,就是引导学生对一组算式的余数进行观察,思考余数有什么特点?再比一比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快的学生当时就有发现,慢的学生可能回家思考了,还有的学生也可能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没有后续思考,但通过老师的提问,也是到余数和除数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一提出观察、比较的要求,学生就有反应,而且会用语言表达,这就是渗透的力量。有时,四两拨千斤也就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中。但是,第二课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学生说出规律,因为这只是个别学生面对个别现象的发现,它是否能作为一个规律成立,还需要更多例子的验证,所以,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说出答案,而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研究,通过被除数不变,除数变,除数不变、被除数变这样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最后才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第二课时对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落实,与第一课时的渗透有着很大的跨越。
有整体的设计,还要有整体的沟通和落实,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单元教学,以上是我个人粗浅的认识,不到之处请多指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