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赵菊玉
一、什么是概括能力?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它能使学生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等。
二、存在问题:(有考试时出现的,也有平时出现的。)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一段话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1.不重——不能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把握不住重点。
2.不准——有的学生概括时,语言不够精准,表达不清,往往与原文内容的表达有差距。如:
3.不全——漏点,不完整,缺少结果。
4.不简——不能使用简炼的语言,啰嗦重复。如这次考试概括故事内容时,一学生写到:丑女孩一直被人忽略、歧视,她想向漂亮女孩泼硫酸,但她太善良,便去见心理老师,老师让她解开纱巾,他照做,老师给她一个拥抱。(也不全)
5.不齐——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
三、培养策略:
1.让学生明确概括的评价要求:要抓重点,力求准确、简洁、全面。
2.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比如: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词;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概括进去,否则就不全面;写人的可以用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说;不同的课文体裁着眼点不同;语言要简练等。再比如概括层意可以:
(1)认真读懂每句话的内容。
(2)找出各层的主干语句、过渡句。
(3)分析各句的主要意思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尽量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概括时可由易到难。
3.遵循一定的规律。因为就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而言,需要经过若干反复,认识上的循环往返,螺旋上升,才能完成认知个“飞跃”等。比如由简单到困难,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一定的梯度等。
4.要有一定的“量” 。
课内——概括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课文时,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外——概况能力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的训练和渗透, 教师要选取课本外的段落、 短文章, 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学生见得多才能练得全面。
总之,培养概括能力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感情地朗读,有启发性的提问,有默读以后的书面概括,有几句话的概括,有对一个自然段的概括,有一个层次的概括,有全文的概括。不管是概括什么以及怎样概括,都必须遵循思维过程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