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在线研训>>文章内容
关于“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李娟)
发布时间:2012-01-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关于“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

李娟

一、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刚从低年级大量识字、少量接触低浅阅读中走出,面对突然增多的阅读量,突然加大的阅读难度,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有一部分孩子就因为不能很快适应变化,没有具备“咬文嚼字”的能力,因此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培养三年级学生初步“咬文嚼字”的能力至关重要。

“咬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紧贴文本行走。紧紧咬住文本,从字里行间捕捉有效信息,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减少失误和盲目。

“嚼字”,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字眼都能读懂读透,每一个字眼都能不错不漏。对关键字眼,尤其能做到三思而后行。

二、掌握情况

1.咬文。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不能从文中捕捉,因此失分情况十分严重。如:读短文,说说国家为什么要发布“限塑令”?这一题中,原文都有明确的答案。只要找到“不能怪国家下达了限塑令”这一句,再联系其前后文,便可知道发布“限塑令”的具体原因。但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模糊印象,作出主观解释,毫无根据。

2.嚼字。天宁区卷,就算是基础题,也非常灵活。比如说“从古至今,人们对梅兰竹菊的品质赞叹不已,请写出两句赞颂它们的古诗”这一题,学生如果缺少“嚼字”能力,只读到“从古至今”,便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此类的怪异回答;只读到“古诗”,便会有五花八门却与梅兰竹菊无关的古诗出来。

诸如此类,因为缺乏“咬文嚼字”而造成的试卷失分,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

三、培养策略

1.夯实文与字的基础

在利用教材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咬文”与“嚼字”,使能力的培养化在平实,真正夯实基础。

2.培养咬与嚼的能力

“咬”与“嚼”,也是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语文训练时,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咬与嚼的方法。

3.拓展咬与嚼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仅凭一本薄薄的教材,要想让学生有较强的“咬”与“嚼”的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让教学变得更加敞亮,变得更为丰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