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五年级
|
班级:1班
|
人数:47人
|
|||
学科:数学
|
课题:分数减法
|
教师:马美南
|
日期:2010.5.6
|
|||
一、教学目标
1.能自主迁移分数加法的类型和思维策略,独立分类探究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形成思维策略。
2.能根据算式特点判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培养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
3.类比探究特殊规律,在深化认识的同时体验规律运用带来的乐趣。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有了分数加法研究的方法结构,分数减法的研究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沟通的过程,对类型的整体把握和对方法的类比迁移,也是比较自然的。因此,本课的灵活结构体现在对类型的整体进入和对方法的验证运用,相关练习融合其中,及时巩固。本课的递进提升体现在对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以及由此引发的特殊规律的深入探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重在对学习成果的内化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2.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建立了清晰的分数加法的类型结构,对各种类型的计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敏感,因此回顾类型写算式学生基本上没有困难,有个别学生在书写时会有些排列混乱,无法较好地体现整体结构,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分数的大小还不敏感,在写算式时有大小颠倒的情况。
对一般算法学生较易理解和沟通,但明白了算理到正确熟练计算还有一段距离,学生常常会把加、减混淆,或是不能自觉选择最佳策略解决问题,会有程式化的倾向,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持续的培养。
对特殊规律的理解程度学生还是会有差异的,而运用这个规律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是一个高标要求,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中体会规律带来的乐趣。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常规
积累
|
快速反应1:把分数化成小数
快速反应2:说出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
独立思考,同桌互动。
|
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数感。
|
|||
类比
迁移
直接
编题
|
1.想类型:根据分数加法的类型,想一想分数减法有哪些类型?
2.编题目:每一类题你都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吗?
展示资源,指出写减法算式要注意被减数和减数的大小,要考虑类型的全面。
板书一位学生的所有算式,作为聚焦研究的素材。
|
同桌互动,个别交流。
独立按照分数减法的类型写算式。
学生情况预设:
·被减数和减数大小关系反了。
·类型有重复。
同桌相互检查,是否写对写全,并及时调整。
|
鼓励学生通过类比直接迁移,并根据类型写出相应的题目,使得学生能整体把握分数减法的各种类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
|||
按类
研究
一般
方法
|
1.同分母减法和异分母减法特殊情况的计算:
同分母分数减法和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异分母分数减法用以前的知识都能解决,它们是怎么算的呢?
2.异分母减法一般情况的计算: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异分母分数减法怎么算呢?能不能像分数加法一样也根据分母的关系按类研究?
3.同分母减法和异分母减法沟通:
每一种类型都研究过了,能总结一下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了吗?
4.分数减法和分数加法沟通:
分数减法和分数加法在类型和算法上有怎样的异同呢?
|
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再个别交流方法。
把自己出的同分母减法和异分母减法特殊情况的题的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独立按类尝试计算,指名交流计算方法。
把自己出的异分母减法一般情况的三类题考考同桌。
沟通比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桌互动,个别交流: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的类型一样、思维策略一样。
|
把一个学生的资源作为分类研究的素材,形成共同的研究问题。经历分数减法法则提炼的过程。
通过不同层面的计算法则和类型的沟通,把割裂的、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贯通起来,形成分数加减运算的整体结构。
|
|||
综合
练习
探究
规律
|
1. 一般分数加减法类型和方法的判
断与选择。
2.特殊分数减法计算规律的探究与运用。 (1)分母互素、分子为1的特殊减法
(2)分母是相邻自然数、分子为1的特殊减法
…… ……
(3)分母是相邻自然数、分子相等的特殊减法
|
快速判断,每道题是哪一种类型?选择哪种策略计算?
直接说出 的结果,回忆上节课探索的规律。 计算 的结果,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概括结论。
快速反应,直接说出结果,发现分母是相邻自然数、分子为1的特殊减法的计算规律。
写出计算过程,发现规律,完善结论。
|
根据算式特点判断选择恰当的策略进行灵活计算,培养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
迁移方法,从特殊、偶然的问题出发,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规律。在规律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验证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发现特殊计算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
|
|||
拓展
延伸
|
其实,分数计算里面有很多规律,等
待我们去探究发现。
|
不用通分的办法,尝试计算:
|
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