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出对实验研究教师的可操作性实施,突出对一线教师的有效指导,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褪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在哪些方面真正有所发展。本课题研究不涉及专门理论的辨析,不求内容的全面,不纠缠具体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科教育的不断突破、重点问题的解决,并呈现实验中仍需进一步研讨的新课题。研究中,我们的视野聚焦于“单元整体设计、内容结构整体融通”,通过教学设计案例点通学科理应诠释的教学基本理念,点通学科教学实践上展示出的教学智慧,点通学科已经融会的有效教学技能。
一、意在从“单元整体设计、内容结构整体融通”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科发展的方向。
二、意在从“减负增效”视角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体现课堂的开放、结构、活力、共生、智慧。让课堂教学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
在以上精典案例,课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推进。由大单元向所有内容推进;由单个知识结构的剖析向整体结构体系的构建;由单个知识点教学向整体介入,融会贯通,相互渗透转变;由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向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数学思想和育人价值拓展;由教师主导教学进程向师生共同了解与推进教学进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单元的理解也在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开始,我们仅仅把教材中设定的一个个单元作为研究单位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单元其实就是要拉伸一个具有结构意义的整体,使之在教学中呈现前后呼应、勾连递进的价值。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再来分析数学教材,就发现教材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后续学习的需要,大多是从知识网络中选择部分“点”作为学习的素材,这样的内容选择就使原来具有很强结构性的知识链发生了断裂,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到孤立的知识点,而看不到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而对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怎样学这些知识?学到的这些知识怎么用等问题都缺乏整体的策划。教师不会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学生思维也就陷于被动和机械记忆。
以数运算规律教学为例,“加减乘除”运算内部所蕴藏的不变规律和共变规律是一个纵向不断拉伸的整体,而从偶然现象出发,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抽象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更是一个研究意识和能力不断形成的过程,如何整体地认识和结构化地把握这些数运算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的结构化,从而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呢?
首先我们对教学进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将这个单元拉长:
时间
|
资源
|
知识结构
|
教学安排
|
教学结构
|
四上
|
教材内容
|
加法交换律
|
课内学习
|
观察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
直觉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类比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连除性质
|
观察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练习资源
|
连减性质
|
课内学习
|
类比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拓展内容
|
差不变性质
|
课外自主探索
|
观察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商不变性质
|
类比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四下
|
教材内容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
课内学习
|
观察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练习资源
|
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
课内学习
|
类比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
拓展内容
|
除法对加减法的分配律
|
课外自主探索
|
类比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总结延伸
|
这样一个学习的长程结构,可以使学生对数运算规律的探究从“教”走向“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有限”走向“无限”。
其次,我们对数运算规律探究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联结进行了递进设计,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规律性知识学习的起点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思维方式的关键,所以通过对“加法运算律”运用探究式的教学结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概括归纳、拓展延伸”开展教学,促使学生在这个运算定律的“教结构”的过程中,知道基本的规律性学习的结构和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对规律性知识进行验证,使学生形成初步探究规律性知识的能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主动研究其他的运算定律充分作准备。
紧随其后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整个教学的过程和加法类似,都是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可能存在这样的运算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运算律,并且用字母表示。不过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学生能从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结构中主动迁移,自主进行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和学会简便算法。
通过这样的系列研究,我们认识到,单元还可以看作是“类知识”的长程策划和展开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把同一类知识在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展开也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整体设计,这样就形成了“类课型”的长程结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季老师合作申报了自己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型与推进策略研究》,想从这个角度对单元整体设计的研究进行点上的深化。
三、三个案例: 1、在圆的教学设计中,一样的“圆”,多样的“演绎”。圆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曲线图形,润含着重要的数学研究思想。有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三个内容。传统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一个静态的圆,再来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学生也测量周长,比较周长与直经、半经的关系,微格推出面积公式。而我们往往看到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无目的性和低效,推进困难,学生很难想到方法和得到结论。因此,在这一单元教学上我们进行了整体设计,从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圆,让学生认识一个动态的圆。给定学校的位置,小明家离学校300米,想象一下,小明家可能在哪里?在纸上找一找、画一画。以画圆为主线,画不同大小的圆,经过两点画圆等多次画圆,在活中逐步体悟圆的想关知识。再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圆的周长与面积,想一想,猜一猜它们与什么有关?周长教学中,学生对周长与直经(半经)之间关系的探索有了目的和需求。在面积教学中,学生对圆的分割有了动态感受,用方格来分割没有建立与半经(直经)之间的关系。由于圆面积可以用半经以圆心旋转360度划过的面积,由一个个扇形拼合而成,从而把圆分割为小扇形即近似三角形得到面积。数学学习中的化曲为直,分割、变未知识为已知等思想更好的体现。
2、知识结构整体融合设计,渗透函数思想。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问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把内容分到了不同的单元和学期,教学中我们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整体构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首先建立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再建立变化与联系,女生人数变了,男生人数也会变化,男生人数变了,女生人数也会变化,已知女生人数可以求男生人数,已知男生人数也可以求女生人数。再把这一关系纳入具体情景,进行教学。为以后学习确定了一个整体基础,渗透函数思想,建立了基本数学模型。
3.在单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认识时,引入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丰富材料感知——聚类分析抽象本质——概括命名”,学生初步感受到分数所反映的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在多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认识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结构有了感知,就可以直接迁移,较快聚类得出几分之一,而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举例和练习中感受多个物体与单个物体的不同及多个物体几分之一带来的分数与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在五年级单位“1”分数的认识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概念学习的结构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将1个单位“1”和几个单位“1”平均分而产生的分数(即真分数和假分数),也就是原来的两课时合并在一节课中呈现,便于学生对分数全面、完整的认识。
随着以课型研究为主线,以减负增效为目的课题研究开展,我们一线教师教学行为更为明确的有效,学科素养得到了提高,单元整体设计成为共识,有效性课堂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