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解读《品德与生活》课标中的“生活性”
发布时间:2011-12-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解读《品德与生活》课标中的“生活性”
来自互联网
      
近日,又一次细细品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课标中的新理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初读课标时,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是: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所以一直以来,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立足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由于课堂中的事例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再次细读该课程标准,特别是又看了南师大鲁洁教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后,发现自己对课标中提出的“品德回归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
道德寓于生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去“服从”课标或教材,而是要坚持从本班儿童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备课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于本班儿童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等等。但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着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仔细想想鲁洁教授的这一段话,不正是阐述了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吗?这一种回归才是本门课程的意义所在,这是一种归宿性的回归。过去我所理解的回归只是以儿童能接受这门课程、喜爱这门课为满足,而鲁洁教授所解读的“回归生活”是一种纵深的发展,是以品德的形成为目的的回归。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说的是一套,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它,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课程中存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稍不注意,也许同样也会存在。这种课堂学习不仅不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相反还会养成学习与生活、言与行相背离的虚假品性。为此,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这也是比前一种回归更见功夫的研究,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有更多的难题在等着我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