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系列研究
1.“认识分数”教学(第一课时)目标分解表
内容
|
单个物体的
分数认识
|
多个物体的
分数认识
|
单位“1”的分数认识
|
影响认知的
学生因素
|
1.对什么是部分,什么是整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够明确,导致认识上的困难。
2.在概念获得的框架结构和语言的水到渠成上都较为稚嫩与陌生。
|
1.多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在学生对于数量与分数的理解上造成了困难。
2.语言表述上模仿性较重,学生在认识理解的思路上不够开阔。
|
1.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单位“1”,名称一直在变,内涵上又有多少深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看似明白又好像不明白。
2.对假分数的产生和理解难以接受,对真、假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全面。
|
分解目标
|
1.通过对丰富的材料的分类分析,建立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认识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材料的聚类分析,认识单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3.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1.通过对丰富的材料的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认识多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并丰富对分数概念的认识。
|
1.通过对丰富的材料的分类分析,对单位“1”的认识更加清晰。
2.通过对材料的聚类分析,发现不管是一个1或几个1,其本质都是把一个整体单位“1”进行平均分,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3.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整合并完善对分数概念内涵的认识。
|
2.“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结构推进设计表
内容
|
单个物体
|
多个物体
|
单位“1”
|
|
过
程
结
构
|
常规
积累
|
平均分。
|
写分数,说意义。
|
写分数,说意义。
|
分数产生的前提认识
|
分类分析:
一级分类:平均分与不平均分
二级分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分类分析:
一步到位,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类。
|
分类分析:
认识单位“1”。
|
|
分数的本质认识
|
聚类分析:
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达到对分数本质的认识。
|
聚类分析:
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前后比较,达到对分数本质的认识。
|
聚类分析:
通过一个“1”和几个“1”的 平均分,在辨析比较中认识分数的本质。
|
|
分数本质的再认识
|
通过对一张纸的四分之一的不同形式、方法的表示,感受部分变化和整体变化对分数产生的影响。
|
通过12只小鸟作为整体或作为部分所带来的分数的变化,感受分数的本质。
|
通过数轴上的点的描绘,清晰对真假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