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报道(6月份)
发布时间:2011-11-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把握教材隐性结构,提升数学学习品质
——记“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
2011年6月15日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再一次集聚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与二实小数学组全体教师联合开展了课题组第二次研讨活动,二实小数学老师的加入,为课题组的活动增色添彩。
本次活动以“数学隐性结构教学研究”为主题,活动具有三大特点:主题有新意、形式有突破、要求有高度。活动前期,课题组成员首先学习了刘竹君老师设计、执教的三年级两个阶段的《认识分数》,刘老师的设计重在辨析比较,引导学生从分类分析,建立敏感——聚类分析,认识本质——生活应用,深入认识内涵。课堂有内在思维品质的提升,注重以聚类分析和分类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力。然后大家再基于刘老师的设计,深入思考并设计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设计要有提升点和拓展度,旨在体现这一数学知识内容隐性结构,彰显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活动采用现场抽签,课题组成员分为两组,每组各抽出两人对另外一组的教学设计进行即兴点评,有挑战、有压力。大家互相聆听、互相学习,这种沙龙式的研讨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提升每位教师的现场学习力与反思力。此外,二实小老师的即兴思考、主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现场生成、二度思考,使研讨逐步走向深入。
最后,主持人王冬娟校长结合大家的设计,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对各位成员的设计进行了高位的引领。她建议大家把设计建立在三个结构基础上:稳定结构、完善结构、优化结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情,找准切入点、把握生长点、有机融通、适度渗透、有效提升,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数学隐性结构教学研究”的思考。她指出:对教材的结构分析,要从宏观上整体分析把握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材结构中显性结构有三种——并列型、顺序型、综合型;隐性结构有两种——蕴含思想方法(方法结构)、数学层次性(过程结构)。
本次活动丰富多彩,主题彰显,互动性强,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更为明显,各位成员将继续深入学习,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