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红绿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电路的不同连接方式,了解串联和并联的含义。
2. 能够利用所给材料,自行制作一个简单的红绿灯。
3.在操作过程中,领悟电路电流的流动方向。
二、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的第二课时,是在认识了简单电路基本元件,学会连接基本的简单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红绿灯,让学生对串联、并联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制作红绿灯,本来是教材中的一个拓展内容,但是制作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联和串联的问题。鉴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通过让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认识串联,并联的概念;通过让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在操作中巩固知识,制作红绿灯。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连接方式中感悟电流的流动方向。从电流的角度理解串联和并联,既是帮助学生对电路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解,也符合电路知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对电路里电流方向的理解,学会灵活连接电路,为学习制作红绿灯打下结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技能上已经对简单电路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动手探究的能力初步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也已经养成;在科学知识上,他们对简单电路的连接,简单电路里的电流流动过程已经熟悉。鉴于这两点,本节课认识串联和并联的概念,让学生利用材料自行探究,尝试连接各种方式,利用学生第一节课对电流的认识,让学生从电流的角度分析,认识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从而制作红绿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电路的不同连接方式,了解串联和并联的含义。
教师准备:红绿灯一盏、ppt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 每组:两个灯泡、两个灯泡座,两个开关,电池盒,5根导线。
红绿灯一份,电池盒一个,导线若干。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引入课题
(5’)
|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你能选择桌上的一些材料,用最快的速度组装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吗?
画出电路图。
|
学生动手做。
利用开关、灯泡、电池、导线连接。
|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巩固,也为下面连接两个小灯泡做好铺垫。
|
|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
认识串联和并联的含义
|
(一)认识串联(8’)
1.谈话:刚才每个小组连接的都不错,既快又准,现在老师要增加些难度了,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灯泡,你能使这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亮和灭吗?
2.出示板贴:(灯泡、电池、开关)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亮和灭的连接方式。
假如我把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旋开,猜猜看,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发亮吗?
出示串联的概念。
(二)认识并联(10’)
1.出示并联图,这样的连接一个开关能控制两盏灯吗?和串联相同吗?
2.如果让你连接这样的电路,怎样连,更加有条理?
假如我把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旋开,另一个小灯泡会发亮吗?
那这样的连接方式和串联有什么区别呢?
小结:像这样的连接方式,叫做并联。
两个简单电路并在一起的。
(师:从正极一起出发,再分支,流经用电器,经过不同的路线,最后从负极一起回去。)
小结:并联的概念。
|
学生连接。
学生尝试连接。
分析电流的流动过程,断路,不能形成回路了。
学生观察连接方式。
画出电路图。
学生思考:先连接一条回路,再连接另外一条回路。学生尝试连接。
学生思考。(不同)
画一画电流的流动过程。
学生思考。
|
让学生动手探究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连接方式,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
制作红绿黄三盏灯
(15’)
|
1.谈话:学习了串联、并联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它来制造红绿灯。红绿灯熟悉吗?老师也带来了自己制作的红绿灯。你们看,
(演示红绿灯)
2.你猜猜看老师用了哪些材料?
重点介绍两用开关。
用什么样的方式连接的?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8’)
3.你能尝试画出红绿灯的电路吗?。
4.交流电路图的设计。
|
学生尝试回答:并联的方式。
电池,红灯,绿灯,两个开关。
学生观察。
学生开始设计。
学生开始制作。
|
学以致用,制作红绿灯是本环节的拓展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动手制作提供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
课后拓展
|
如果是红绿黄三盏灯,分别亮,怎么连接呢?
|
|||
《制作红绿灯》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的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制作红绿灯,对串联、并联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潘老师整整听了五遍,我自己上了六遍。每次试教,都带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最后一遍,向全市科学教师开放,呈现出来的是我最好的状态。一次次的试上,让我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有了很多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有度,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理解。
第一次试教在五(6)班,学生水平在全年级较好,但是上下来之后,发现学生对并联不太理解,他们对自己来连接并联电路,更是感觉生疏陌生,而且课堂时间来不及,红绿灯还没开始,下课铃响了;第二次试上五(4)班,学生水平一般,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呈现方式简单化,特别是并联的呈现,电路连接更要清晰化,而且两种连接的区别和联系,要花大笔墨,红绿灯出示前,两用开关已经帮学生设计好,在前面铺设了很多伏笔,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比第一个班的情况好,有四个小组红绿灯制作成功;第三次试上五(1)班,较好,继续吸取第二次试上的优点,但是减少一些教师铺垫活动,增加一些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如两用开光的设计,电路的连接,让学生自己思考,效果也比较好。
三次试上,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一步进一步。第一次,我心里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潜在状态不了解,不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会出现什么困难,所以我的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时分立的;第二次试上,明确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是扶的太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手,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科学课上得像劳技课;第三次试上,蛮以为最好,最大的问题是知识的科学性问题,也是学生的真正连接难点所在,电路的连接,应该从电流的角度来分析,这样学生会更有条理。接下来,将前面的问题改进,呈现的课堂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指导适当、到位,学生效果呈现良好。取决于一次次试上之后,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真正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我才知道我需要在这里指导什么,怎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学生才会真的明白,才会为她们的学服务,才会达成她们学的最好效果。
第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明了,来源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
一直以来,教学语言都是我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教研员对本学期开学的调研和本次教研活动,她对我这个弱点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表扬了我的进步。潘老师也曾经说过我,用通俗的话说,上课的时候,我有很多话是讲给自己听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明白我要讲的是什么,听课的老师也不明白我要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用现在的专业语说是,教学语言模糊,指定性不明确。偶尔,备课时,我也假设自己是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反问一下自己,我这句话说出去学生能明白吗,这句话会给人歧义吗?或者别人会怎样理解这句话?课堂上的这句话,能不能有更好的说法?不同的说法,学生的效果如何?这句话说出来有意义吗?是不是非说不可,可以更明了一点吗?或者小到一个词、一个字,需要重读吗?一遍遍的试上,也让我对课堂的教学语言有了一番体悟,不断地思考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严谨、科学、明了,而且语言还要有魅力,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当然,这节课也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语言提炼还不够。
原来,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精雕细琢的艺术。它的每一笔都需要深思熟虑,用力得当,深浅有度,把握分寸,只有用心才能真正能够雕刻出有价值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