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科学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神奇的水》研讨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1-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益

 

苏教版三年级小学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三年级
班级:3班
人数:50
学科:科学
课题:《神奇的水》
教师:陈益
日期:2011.10.1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性实验,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3.结合生活实际实例,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4. 体会科学课“假设预测”与“实验求证”的科学方法。
二、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神奇的水》是《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三课,在认识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和水的特点以后,进一步认识水的一般物理性质。教材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指导学生对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浮力和压力有一定的认识。本课教学只选择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两个特点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沿着纸巾往上爬的现象,探究水会沿着哪些材料往上爬,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并认识到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部分通过观察高锰酸钾和沙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认识水的溶解现象并探究糖和面粉能否溶解,建立溶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不到两个月,在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科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方面比较欠缺。本节课《神奇的水》就内容看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但要正确认识毛细现象和溶解,需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孩子们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假设预测”和“实验求证”是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另外,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讨论。
2、建立溶解概念。
 
四、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烧杯、纸巾、红墨水、水、高锰酸钾、沙子、筷子;PPT课件等;
2.分组实验:烧杯若干、红墨水、毛细管、纱布、粉笔、玻璃片、大吸管、水、糖、面粉、筷子;实验记录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了水对生命的重要,除了这个以外,你还知道水有什么神奇的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水的一些神奇的现象---揭题(神奇的水)。
 
学生回答:压力;
浮力;溶解一些物体
……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开放性的问题,既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服务,也为下面学习新内容打下基础。
 
 
一、
认识毛细现象
 
 
 
 
 
1.有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师今天就想来看看,水可不可以往高处走。演示:将纸巾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2.你认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
 
3. 老师这里几样材料:大吸管、纱布、粉笔、毛细管、玻璃片,大家帮助老师来看一看,你觉得水会不会沿着这些材料往上爬?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我们要进行实验。
 
4.大家仔细看一看,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那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块玻璃片,你能不能让水往上爬?怎么做?
 
5.小结: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者向四周扩散称为毛细现象。
 
6.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毛细现象的运用?
1.学生观察。
 
2.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沿着纸往上爬。
 
3.学生猜测并实验。
 
4.学生回答:都有细小的孔隙。
 
5.学生:将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
 
这个环节通过让水往高处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假设预测”和“实验求证”的方式正确了解毛细现象
二、
认识溶解现象
1.谈话:刚才,你们的表现真棒,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展示一个跟水有关的神奇的现象。
 
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整杯水变红。
 
3. 问:高锰酸钾哪里去了?它消失了吗?那你还看得到它吗?
 
4. 把沙子放入水中,发现不同之处,学生描述现象。
 
5.高锰酸钾和沙子放入水中现象不同,那糖和面粉呢?你能帮老师来研究一下吗?
 
6.糖也看不到了,可是水却变甜了,这是为什么呢?揭示溶解概念。
 
 
1. 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讨论:没有消失,跟水混合在一起了。
 
 
 
3. 学生实验
利用高锰酸钾溶解,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初步感受溶解现象,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面粉和糖放入水中的不同现象,最后通过糖不见水却变甜,揭示出溶解概念。
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溶解现象?
 
2.溶解现象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
将所学到的知识跟生活直接联系起来,体现了科学无处不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