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活动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是分学科进行论证,一是各课题组长陈述,对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准备研究什么、将要怎样开展研究进行了具体阐述;二是学科部长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学习交流,由“十一五”优秀子课题组长代表蒋冬霞、潘慧黎进行经验介绍,把自己作为一名课题责任人如何统筹安排,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持续推进的经验和体验进行了分享,这一交流使许多第一次承担课题研究的老师有了初步的感悟,也为后续研究的扎实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王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希望每位老师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日常实践中,用科学的研究、整体的策划、扎实的推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从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教材来看,也很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始终将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我们在倡导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同时,纵观苏教版小学教材每个年级、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课,学生也要面对许许多多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中,掌握一些科学概念也是当今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概念学习对学生科学学习多么重要。 虽然课程改革已近9年,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对于很多概念的学习,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通过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来强化学生的认知,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如今这样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扭转,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运用领域也不断地在科学教学中得到最大化的拓展。 二、研究目标: 科学课的概念课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一种知识灌输,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条件,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氛围,以及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概念学习的有效“支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概念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一、如何让科学概念教学生动有效的策略研究 1.创设探究情境,促进概念引入趣味化 2.引领探究过程,促进概念理解深入化 3.拓展探究空间,扩大概念运用生活化 二、让科学概念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研究 三、基于校本化的科学概念教学指导纲要的编写体系研究 四、本课题的观点与创新之处 1.改变教学方法,让科学概念教学更生动有趣 2.丰富教学资源,让科学概念教学更生活化 3.开展探究活动,让科学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五、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中对科学概念类内容的要求 2. 调查分析法:调查小学生对概念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了解师生在这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 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经验作梳理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对本研究对学生 能力的有效提升加以分析提炼总结。形成系列案例和论文。 六、研究思路与实施策略 1.成立组织,有序落实。我们将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把课题开展活动列入校务议事日程,纳入体育组工作计划,学科组每学期召开有关主题例会,研讨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过程,形成强有力的实施小组。 2.制度先行,有向评价。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 3.加强管理,持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做到“五落实”,即计划、内容、时间、地点、人员;活动每月至少一次,课题研究的同时,引领课题组成员扎实学习,积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优质高效地开展。 课题研究计划: 1、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课题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还是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态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课题组核心研究成员,教研室朱志平主任领衔“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组成员。主要成员曾参与“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子课题、十一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等课题研究; 另外,常州二实小科学教研组长期得到上海华师大叶澜、 师资力量的保障:本次参加课堂研究的成员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小学高级职称2名,曾多次担任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多次担任新基础精品课研讨、常州市科学研讨课、具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着较为深厚的教学经验。 预期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踪式实践、调查研究,解读科学教材、解读学生认知,尤其对科学学科中涉及的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课型”的总结提炼出有效教学策略、教学经验、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课件、教学具),形成基于校本化的科学概念课的“指导纲要”、教学案例集;以及相关的科学概念课的教学评价体系。 研究成员分工:
|
|||||||||||||||||||||||||||||||||||||||||||||||||||||||||||||||||||
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一、选题小,理念新 本课题以科学学科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切入点,选题小,适合一线教师做行动研究,能按课程标准及学校新基础教育研究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抓手,展开研究。为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前提。 二、步骤实,方法新 本课题从理论学习出发,对教材首先作研究分析,找出概念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紧紧抓住科学教学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使研究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预计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多,评价新 本课题利用学校资源、教研组资源,研究制度全面,力求获得专家的指导,获取高位的理论指引,还能主动求助本校教师资源,获取其它学科行动研究的经验,指导高效的研究过程。对课题实施评价方面,既有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行为的跟踪评价,及时的反思制度,可以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方法。使研究更有效。另外,还可以通过研究的成果来进行评价,如精品课案例分析、反思论文、概念教学系列化丛书等。 建议: 1. 对科学学科的概念教学的界定,还需要做些研究,不要泛泛而谈。 2. 研究内容中教师的行为研究较多,少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3. 在研究方法上适当增加些理论、文献研究,可以对研究总结反思有帮助。 评议专家签名 、 、 、 、 。 年 月 日 |
|
|||||||||||||||||||||||||||||||||||||||||||||||||||||||||||||||||||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
|
|||||||||||||||||||||||||||||||||||||||||||||||||||||||||||||||||||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潘亚清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2年 9 月 |
|||||||||
行政职务 |
课程部副部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小学高级教师 |
研究 专长 |
学科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0519-5568611(8076)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 |
邮政编码 |
2130126 |
|||||||||||||
电子信箱 |
55612555@{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潘亚清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长,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研究方案制定、过程实施与监督、总结报告等 |
||||||||||||
谭夏 |
小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科学教学研究 |
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报告等 |
||||||||||||
崔新波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员,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阶段性实施小结、宣传工作等 |
||||||||||||
陈益 |
见习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科学教学研究 |
组员,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实施、资料整理、阶段性实施小结。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省级 |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2003年2月 |
具体负责人 |
已结题 |
||||||||||||
省级 |
《给师生足够的时空去选择和创新》 |
2002年11月 |
核心组成员 |
已结题 |
||||||||||||
国家级 |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 |
2004年9月 |
核心组成员 |
已结题 |
||||||||||||
省级 |
《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2006年12月 |
核心组成员 |
已结题 |
||||||||||||
|
|
|
|
|
||||||||||||
|
|
|
|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偷梁换柱与穷追猛打——科学《预测》案例评析》 |
发表于《中国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学课》湖北教育版刊社 |
2010.05 |
||||||||||||||
《践行全实深理念,打造精特美队伍》 |
发表于《抒:展成长之美》凤凰出版社 |
2009.03 |
||||||||||||||
概念教学要立足于生活 |
发表于《中国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学课》湖北教育版刊社 |
2008.3 |
||||||||||||||
《我看到了智慧在闪烁》 |
发表于市级刊物《常州教师教育》 |
2007.12 |
||||||||||||||
《例谈对科学课堂教学的理解》 |
发表于市级刊物《 常州教育》 |
2008.12 |
||||||||||||||
《生活是一本科学教科书》 |
发表于市级刊物《常州教育》 |
2009.5 |
||||||||||||||
《巧用材料纠错,焕发生命成长》 |
发表于《常州教育》 |
2009.02 |
||||||||||||||
《生活——一本读不完、品不尽的科学教科书》 |
发表于《常州教育》 |
2009. 05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研究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从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教材来看,也很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始终将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我们在倡导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同时,纵观苏教版小学教材每个年级、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课,学生也要面对许许多多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中,掌握一些科学概念也是当今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概念学习对学生科学学习多么重要。 虽然课程改革已近9年,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对于很多概念的学习,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通过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来强化学生的认知,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如今这样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已逐渐被扭转,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运用领域也不断地在科学教学中得到最大化的拓展。 研究内容: 一、如何让科学概念教学生动有效的策略研究 1、创设探究情境,促进概念引入趣味化 2、引领探究过程,促进概念理解深入化 3、拓展探究空间,扩大概念运用生活化 二、让科学概念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研究 三、基于校本化的科学概念教学指导纲要的编写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 科学课的概念课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一种知识灌输,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条件,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情境氛围,以及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概念学习的有效“支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概念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走向更广阔的科学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策略: 4. 文献研究法: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中对科学概念类内容的要求 5. 调查分析法:调查小学生对概念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了解师生在这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6. 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经验作梳理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对本研究对学生 能力的有效提升加以分析提炼总结。形成系列案例和论文。 阶段要求: 第一阶段:做好小组分工,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集体备课,实践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总结反思。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本课题负责人还是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动态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课题组核心研究成员,教研室朱志平主任领衔“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组成员。主要成员曾参与“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子课题、十一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等课题研究; 另外,常州二实小科学教研组长期得到上海华师大叶澜、 师资力量的保障:本次参加课堂研究的成员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小学高级职称2名,曾多次担任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多次担任新基础精品课研讨、常州市科学研讨课、具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着较为深厚的教学经验。 预期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踪式实践、调查研究,解读科学教材、解读学生认知,尤其对科学学科中涉及的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课型”的总结提炼出有效教学策略、教学经验、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课件、教学具),形成基于校本化的科学概念课的“指导纲要”、教学案例集;以及相关的科学概念课的教学评价体系。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形成共识。 |
2011.05 |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开题会,确定实验教师,制订试验计划,学习相关理论。 |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形成共识。 |
第二阶段:分段实施,实践研究。 |
2011.09 -- 2012.09 |
制定各年段实验总表,确定考核目标、及内容 |
第二阶段:分段实施,实践研究。 |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深化认识。 |
2013.09 -- 2014.09 |
在教师作出阶段性报告的基础上完成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并进行鉴定。 |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深化认识。 |
|
|
|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科学学科教材科学概念课的分析与调查 |
调查报告 |
潘亚清、谭夏 |
“教学科学概念课过程中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相关调查报告 |
潘亚清、谭夏 |
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分年级分层实施 |
汇编资料 |
课题组成员 |
科学概念课教学资源库建立(课件、学具、案例) |
相关课题网站 |
课题组成员 |
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总结性、推广性成果 |
论文集、案例集、指导纲要 |
课题组成员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4年9月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