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王冬娟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61年 1月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高级
教师
|
研究
专长
|
理论研究和管理研究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工作单位
|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85302045
|
|||||||||||||
通讯地址
|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
|
邮政编码
|
213017
|
|||||||||||||
电子信箱
|
2sxwdj@czedu.gov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王冬娟
|
中学高级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数学
|
主持人
|
||||||||||||
郑学琴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数学
|
副组长
|
||||||||||||
高可飞
|
小学高级
|
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蒋 沂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孙保华
|
小学高级
|
金坛华城实验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陈 洁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实验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刘竹君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
|
数学
|
组员
|
||||||||||||
王小霞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吕玉艳
|
小学高级
|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张晓锋
|
小学高级
|
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
数学
|
组员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国家级
|
《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主体可持续发展》
|
2001.6
|
主持
|
已结题并获二等奖
|
||||||||||||
省级
|
《“体验与探究”之学习方式的研究》
|
2001.6
|
主持
|
已结题并获市一等奖
|
||||||||||||
省级
|
《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2006.6
|
主持
|
已结题
|
||||||||||||
省级
|
《运用电教手段促进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施》
|
1996.10
|
主持
|
已结题并获省优秀成果奖(不设其他奖项)
|
||||||||||||
国家级
|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
|
2004.6
|
主持
|
已结题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著作:《聚焦实践·走向理性》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
著作:《实践孕育智慧》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
《用活老教材 落实新理念》
|
《人民教育》合刊
|
2003年第15期
|
||||||||||||||
《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
《中小学数学》(全国一等奖)
|
2002年第11期
|
||||||||||||||
《赋予数学课堂以生命活力》
|
《江苏教育》(省一等奖)
|
2001年第17期
|
||||||||||||||
《差异——亟待开发的教学资源》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1年第9期
|
||||||||||||||
《反思: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教育》
|
《小学数学教师》
|
2004年第7期
|
||||||||||||||
《“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中小学数学》
|
2001年第10期
|
||||||||||||||
《在探索中孕育创造》
|
《小学数学教学》
|
2004年第4期
|
||||||||||||||
《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教育》
|
《小学数学教师》
|
2004年第7期
|
||||||||||||||
《“自助餐”式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
|
《小学数学教师》
|
2002年第7期
|
||||||||||||||
《老师,不妨仰视你的学生》
|
《小学数学教学》
|
2004年第3期
|
||||||||||||||
《管理重建:在变革中成事成人》
|
《中小学管理》
|
2010年
|
||||||||||||||
《双螺旋发展机制:团队成长的绿色生境》
|
《中小学校长》
|
2010年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1.选题: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循环,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材体系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实践行为方式的改变,课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数学教育的再认识和再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在课题组以前的研究和学校日常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至少在面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们在重视新授课教学研究的同时,往往忽视对练习课、复习课的思考与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练习课变成作业课,教材在练习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丢失了本该属于我们这个学科最为本质、最为美好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削弱甚至偏离了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二是在数学评价上存在方法简单、主体单一的现象,缺乏对学生数学素养针对性评价策略的方法研究(如思维品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而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层面的“软肋”。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有效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改实施质量、积极推进评价改革的一项具有研究价值的工作。我们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教学以及评价的实践变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自觉,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认为,本课题是基于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一种富有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线教师所期待的一种实质性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不同领域单元结构教学以及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引导一线教师从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出发,形成单元结构教学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系统思维,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从理性思考层面转入实践操作层面,从而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建立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合作研究的工作机制,开发、利用、优化名优教师的教学资源,提升课题组成员的学科素养,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辐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引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3.研究内容:
(1)对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典型单元进行“单元结构教学研究”,力争在课时划分、目标分解、核心推进、文化渗透、学力提升、学业评价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2)依据课程标准不同特征数学内容,尝试以“专项检测”的方式推进评价改革与创新,提升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评价方式的适应性、创新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共同发展。
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1)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数学学科对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在赋予人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文化资源的同时,提升人的主动创造精神。(2)从数学学科育人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并通过单元结构教学的实践来实现。这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更需要坚定的日常实践,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渗透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从理念到实践,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学科富有独特魅力的丰富滋养下,不断完善。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在不断成长,这两个主体的和谐发展必然带来学校生命新的活力。
创新之处:(1)从育人功能的角度认识学科教学的价值,认识到通过“教书”实现“育人”是教学之根本,摆脱了传统认识论的框架,提升了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2)从学科育人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学内容,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拓展与改编,通过整体把握,使学科育人功能与教学内容、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进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的深度激活。(3)从学科育人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育人”为目的,以数学学科性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结构化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5.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
6.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单元结构教学尝试性研究(教结构)
(1)完成“数与代数”典型单元结构教学的个案研究(每册1个单元),形成结构教学基本模块。
(2)根据教材特点,尝试“渗透式数量关系教学”研究,形成各册教材“渗透式数量关系教学”研究案例。
第二阶段(2010—2011年):单元结构教学拓展性研究(用结构)
(1)将“数与代数”的单元结构教学研究的方法迁移至“空间与图形”、“问题解决”领域的单元结构研究,形成新领域的新突破。
(2)继续在相关知识领域中尝试“渗透式数量关系教学”研究,逐步清晰课程目标,辐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2年):单元结构教学发展性研究(灵活结构)
(1)系统梳理研究成果,编辑并出版《基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单元结构教学研究》(书名暂定)。
(2)召开专题研讨会,推广研究成果,服务一线课程改革。
7.本课题研究基础:本课题有在华师大叶澜教授带领下的十年“新基础”研究基础,以及首届工作室基于“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课题研究和省级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出版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系列丛书和《实践孕育智慧》、《聚集实践,走向理性》等专著。这些,都为该课题的扎实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杨章宏主编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叶澜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郑金洲主编的《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在过去的三年,该课题负责人领衔学校教师顺利完成省级“十一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领衔首届工作室成员进行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聚焦实践走向理性》《实践孕育智慧》两部专著,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佳绩,在专业成长上又跨上了新的台阶。在换届改选中,工作室以其突出的成果荣获“优秀名教师工作室”和“网上最受欢迎的名教师工作室”,并先后在省市媒体报道。如今,首届工作室成员已经成为本届工作室的研究顾问。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在工作室基于前期“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建议”课题研究基础上创生的。该课题研究将视角由“点”转向“结构”,是对学科育人价值从“课型研究”为重点向“单元结构教学”为重点的新突破,体现了当今数学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追求,满足了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为面上课改的持续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以本届工作室成员为主,在长期的研究变革中,他们得到上海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以叶谰为首的专家组以及省市教科研专家的指导,有着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先后承担过多项课题研究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目前均为各自所在学校的科研骨干。本课题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小学数学理事会理事长主持,无论从研究资料的添购、研究设备的购置、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将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以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该课题还聘请了课程专家、特级教师沈重予、陈春生、潘小福等作为首席顾问,这为课题研究目标的高效达成提供了可能。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第一阶段:
单元结构教学尝试性研究(教结构)
|
2009年
|
张晓锋
孙保华
吕玉艳
|
系列论文
文集
研究案例
|
第二阶段:
单元结构教学拓展性研究(用结构)
|
2010—2011年
|
陈洁
王小霞
高可飞
蒋沂
|
系列论文
文集
电子资料
研究案例
|
第三阶段:
单元结构教学发展性研究(用结构)
|
2012年
|
王冬娟
郑学琴
刘竹君
|
结题报告
专著
案例集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1)结题报告
|
对“基于学科性的数学单元结构教学”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作出理性分析,提升实践智慧,撰写研究报告。
|
王冬娟
|
(2)研究专著
|
出版《小学数学单元结构式教学》(书名暂定)(力争编辑“渗透式数量关系教学案例集”)。
|
郑学琴
|
(3)辐射成果
|
通过课堂实践、现场研讨、网络互动、专题讲座、异地重建、学术沙龙、论文论著等多种形式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过程中辐射和成果性辐射。
|
张晓锋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