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单元整体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师生成长>>文章内容
结构化设计,提升整理复习课的育人价值
发布时间:2011-0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本文获常州市小数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唐琴珠    马美南

[研究背景]

 

2005年新课改在教材的编排中,从知识丰富到能力提升开发了许多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其中整理复习就是有别与以往复习的一个新课型。教材由低到高编排了这样两种形式的整理复习:

 

34年级:

 

 

 

 

 

 

 

 

 

 

 

 


 

                    

 

56年级:

 

 

 

 

 

 

 

 

 

 


 

虽然教材已经关注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意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只能停留于教材的表面:

1)简单做加法,缺乏有效加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只是在原有练习的基础上增添了书上的整理回顾,缺少进一步的加工和设计。

例如:课始   师:本学期学了哪些内容?

             生:点状的回答。

             师:还有补充吗?

在教师的追问中把知识点补充完整,至于知识间的沟通联系大多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甚至由教师完成。这种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方式凑出答案,即便这样的问题问的再多,对于学生个体来讲,思考仍然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而在教师替代下,要把知识进行系统地内化则更是不可能得以实现。

2)简单做叠加,递进要求粗略。仔细翻阅我们的教材,从四~六年级每个单元安排的整理复习形式都大致相同。而教师大多数时候也缺乏针对年级特点进行再加工的意识。在复习整理时,教师几乎都提相同的问题。四年级这样问,五年级、六年级还是这样问,简单的问题叠加缺失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目标要求。简单的同一层次重复学生除了缺少激情与兴趣之外,也缺少了相应的能力提升。

3)简单做概括,实际效果不佳。每一册教材只是在最后一个章节安排简单的复习整理。这么多内容学生很难在平时没有复习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实际的情况是有没有这样的梳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不大。

2007年,省级十一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立项。学科育人的提出对一线教师产生了强烈地冲击。以往的育人总是和传统的德育教育边界模糊,常常混为一谈。通过对总课题方案的研读,对以学科为载体的育人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学科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责任。

基于前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总课题的理解,数学组各备课组长成立了““整理复习课型”的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子课题研究小组。

本课题旨在挖掘整理复习课所独有的育人价值:独立梳理知识的能力、交互评价的能力、自我建构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教与学的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确立基本结构

整理复习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对一个单元有系统整体认知的基础,因而课题组确定了以三年级为研究的起始年级,从三~六年级试图通过目标的递进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内化提升。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通过课堂实践和对学生作业的抽样分析,各个年级对学生整理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的困难把准了脉,三年级的大部分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知识点进行完整的疏理,并用相对统一的形式进行疏理。可以独立完成的是对每个具体知识点进行典型的列举,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困难。四年级的学生逐步能进行知识点的完整罗列。五年级的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已经尝试用箭头等一些符号对知识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六年级的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已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有1/5的孩子已经整理的非常精彩。

通过对各年级学生整理作业的分析,我们发现年级越高学生之间的差异越大,尤其像整理作业的个性化体现尤为明显。

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需要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来保证的。如何在40分钟内,对有困难的学生有帮助,有见解的孩子有提升呢?通过各年级的课堂实践我们找到两个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一方面利于用小组交流,补缺漏;第二方面利用大组交流,理清结构。从而逐步形成了整理复习课型的基本结构:第一个环节,课前自主整理;第二个环节,课中交流评价;第三个环节,课后自我完善。

 

存在问题:

课题组经过一阶段的研究,从计算领域到图形、概念等领域的整理复习,三~六年级的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研究案例。回顾研究的历程,由25%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进步明显,整理复习有自己对所学内容独特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符号、标记合理体现知识之间的沟通、联系。看到这些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看到他们能逐步摆脱教师的搀扶令参与实验的老师非常欣慰。

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实验教师也陷入深深的困惑。翻看研究的每一份案例,总给人一种雷同和千篇一律的感觉,不管整理复习的内容如何不同,总是相同的教学环节,总是按照“内容完整、形式合理、沟通联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几大问题逐渐凸显:

1.教学核心过程推进环节机械。

2.同伴间相互评价缺少针对性,空话套话多。

3.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没有明显进步。

 

第二阶段:灵活结构把握

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问题主要还在于集中教学的课堂中对不同内容的课对于提升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哪方面的能力没有准确定位;教师课堂指导线条过粗,缺少抓手;学生在起始阶段的储备太过单薄,潜在状态基本靠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经验的积累;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和不同侧重点缺少整体规划。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分析,第二阶段的研究着重做了三件事:一、加强学生年级递进目标的具体规划,增加年级间的互动和交流;二、放宽研究的视野,把一、二年级纳入研究范畴;三、在原有课堂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重点进行灵活设计,从统一僵化走向有向灵活。

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教材、差异、过程、结构化资源,形成了以日常渗透为辅、集中教学为主、自主构建为本的三大教学策略。运用结构化的长程策划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第二阶段的研究形成了《复习整理课型教学长段的结构设计》

(附表)

[后续研究]

     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目标逐步清晰了,在日常渗透与集中教学的结合下,为学生的指导搭建了更贴近学生能力的平台,对不同层次学生困难的指导更加有效。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一直在整理、构建知识间的联系上,对后续的练习研究还缺少有规划的研究,但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课题组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