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单元整体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实践传真>>数量关系单元整体教学>>文章内容
简单份总关系应用题
发布时间:2010-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二年级
班级:6
人数:52
学科:数学
课题:简单份总关系应用题
教师:高静
日期:2010.12.16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份总数量关系中三个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再次感悟已知三个数量中的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的思想方法。经历从大量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其本质属性的抽象过程。
2形成从整体出发自觉地用份总数量关系的三种变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份总数量关系的简单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但现有教材对份总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集中教学,主要是通过现实情境把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渗透到学习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中,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应用中感悟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对份总关系应用题的各种类型的呈现也是割裂的,学习了乘法口诀,会用乘法计算后,就安排了求总数的应用题,学习了用口诀求商后就安排了求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这种点状割裂的知识安排,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安排了专门的课时来集中学习份总数量关系的简单应用题,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份总数量关系中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倍数关系的简单应用题以及复杂应用题的学习奠定学习方法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整体感悟了部总关系的三种变式,对已知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有了初步的感悟,经历过从大量材料中抽象、概括、命名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在学习本内容以前,结合乘、除法含义的学习,对简单份总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进行了分散教学,但是对份总数量关系中三个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没有整体的感悟,面对情境,缺乏整体表述份总数量关系三种变式的主动意识,满足于说出求总量的第一变式。同时二年级学生在自主编制求每份数、份数的问题时,他们的表述可能还是比较机械的,不够准确、流畅,需要在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常规
积累
1.谈话:在学习部总关系的应用题时,我们是根据“找信息”“编题目”“列算式”“说发现”这样的四步进行的(出示四个步骤)。
 
2.出示情境图:红花5朵,黄花4朵。同桌按步骤说一说。
 
3.揭题。(板书课题)
 
 
 
 
 
按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
 
课前热身,一方面唤起学生对部总关系中三个数量间内在关系的敏感。另一方面凸显方法结构,为新课学习方法迁移作准备。
 
二、
整体感悟
 
内化关系
出示综合情境图,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层次:
1. 看“千纸鹤”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
1)“每串有6个千纸鹤”“有5串”就能求什么问题?
2)还可以知道哪两个量求什么问题?
 
2. 小结: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第二层次:
1.出示学生分组的信息,提出问题:你能像刚才一样,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三道题并列出算式吗?
过程中指导:
·比一比谁编的题不仅正确而且表达流畅。
·完成的小朋友思考有什么发现。
 
 
2.展示典型资源,组织评价。
 
 
第三层次:
引导比较沟通。
1.整体观察比较两组题。根据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指出这三个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并及时打开学生的视野,对生活中的“每份数”“份数”有丰富的积累。
3.引导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小结:像这样研究“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关系的应用题就是“份总关系”应用题。
同桌互动。
 
 
 
 
学生独立思考后个别回答并列式。
 
个别回答后学生列算式,说题意。
·选取信息进行表达时还不会有序;
·语言表达不严谨,求每份数的时候忘记说“平均分”。
 
 
 
仔细观察,交流发现。
 
根据信息先独立编写3道题并列出算式,再思考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交流。
学生情况预设:
·忘记写“平均”;
·平均用在不同的地方;
·多加平均;
读一读,评一评,编对了吗?说说谁编的好,为什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找找生活中的每份数:“每盘3个苹果”“每张桌子坐2人”“每枝钢笔4元钱”“一个星期有7天”……
 
思考“每份数”“份数”“总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桌互说后指名汇报。
 
 
 
 
 
在学习部总关系时,学生对“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已经有感悟,在份总关系中再次体验。
 
 
 
通过语言渗透,激发学生主动类比迁移学习方法,能从整体出发自觉地用三种变式编题目并解答,同时培养关联思维与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大量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其本质属性的抽象过程。在观察、比较、沟通中整体把握份总数量关系的结构,感悟“每份数”“份数”“总数”三个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
独立
尝试
 
运用
关系
1.提出问题。生活中像这样的份总关系问题还有很多呢。老师也找到几题,你能很快说说已知什么量求什么量?并说出与它相关的另外两题吗?
1)12个苹果,每盘3个,可以放几盘?
2)每排8棵树,3排一共多少棵?
 
2. 根据8×3演绎情境。
 
 
 
 
 
学生同桌交流,倾听是否正确、流畅。
同桌合作一人编一题。
 
学生思考回答,同桌互动。
进一步帮助学生经历演绎数量关系的过程,还原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在抽象的数量关系概念与具体的情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四、
拓展延伸
今后我们研究了份总关系的应用题,以后我们还将用这样的方法研究其他关系的应用题。
 
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的意识,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愿望。
板书设计
份总关系应用题
 
每串6个千纸鹤     每组4人    每瓶5朵花    每排8人 …… 每份数
5串             有3组         ……                        份数
一共30个千纸鹤    一共12人                                  总数
5=30(个)                                     每份数×份数=总数
30÷5=6(个)                                     总数÷份数=每份数
30÷6=5(串)                                     总数÷每份数=份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