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一直放在身边,也经常拿出来看看。学习了各位老师的整理,顿时觉得这样的“看看”实在是太不够了,拘泥于点状,有种“应教”的感觉。以前一直都是要教哪一类知识了,赶紧把《纲要》拿出来读读,临时来学习纲要精神。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必然是不深入的,或许能学到“形”,但离“神韵”实在很远。
以前也有平时有空就翻翻《纲要》的习惯,然而这样的眼睛看、简单用笔划划,效果并不理想,看完后没多久就忘记了。常常感叹自己经验不足,以至于读起《纲要》来没有共鸣,健忘也就成了“理所应当”。这次活动,学习了前辈们的类课型的结构化梳理,让我看清了“健忘”的根本原因:眼睛看、简单用笔划划,这样的“看”只是强记,没有思考,毫无内化。我尚要求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注意相关知识的沟通联系,自己在学习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样做呢?类课型的结构化梳理可以将厚厚的一本《纲要》整合成薄薄的几张纸,再将这薄薄的几张纸内化构建成立体的知识大楼。
这次的活动除了让我在学习《纲要》方法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各种课型有了具体深入的认识。
一直在学习身边老师的教学方法,哪里要“教结构”,哪里要“用结构”,哪里该“放”,哪里该“收”,听了吴老师的指导,才明白自己一直以前一味的关注在策略上,具体操作上,而对为什么这样设计,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关注甚少。
听了吴老师的指导,在生活化的语言中明白了不少。原来数概念教学、数运算教学,这些类型的课都有几大原则,教学设计时要紧扣这几大原则。比如数概念的原则:1.有意义的认识(生活中的数),2.创造生成(运用已有经验主动认读,自觉产生建立更大的数位需求,这样学生就能经历新的数、计数单位和数位的不断地创造生成过程),3.关系沟通(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当这三条原则了然于心时,课的大方向也就出来了,再加之以合适的教学策略,何愁不会教书呢?
当然,有了这样系统的梳理成果,让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对各种课型的过程结构更加清晰了,每种课型递进目标是怎样的,如何递进设计,都清晰的制定出来了。对于我来说,现在首要任务是逐一内化这些成果并付诸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