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数学课型与推进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课题总结】09.9-10.1优化低年段数运算教学策略,提升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0-01-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2009.9-2010.1学期总结
在这学期将要拉上帷幕的时候,心中不免又多了几分喜悦,也多了几分思考。喜悦的是数运算教学在本学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思考的是怎样让数运算教学更扎实、有效。下面我就对本学期的在数运算方面的研究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基于学生,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心中装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出发点。不过,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勇于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就已经能熟练背诵口诀,所以这类学生就会对口诀得心应手;而一部分学生则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理解性错误,有的是用错口诀或对错数位。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三年级的老师从内心深处和和行动上真正理解学生,承认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
二、基于学生,重组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大胆重组教学内容,把一些看似割裂的、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起来。一年级将第七、八两个单元整合在一起来学习。因为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种有意义联系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比较自觉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起到好的效果。一年级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进行了长程两段设计,以学习9加几的计算为教结构,87加几的计算为用结构。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以凑10法为主,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是第一次记录完整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困难比较大,老师采用同桌交流,个别辅导的方式。练习中,设计比较观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找规律,进一步明确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这个环节的时间保证充足,不是匆匆过场。二年级在学习表内乘法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体现表内乘法这些同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年级的老师根据表内乘法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了重组,按照自然数的顺序进行表内乘法教学, 并且从整体上来规划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并将“加倍”和“减半”的特殊关系作为“比一比、找关系”中的一个点纳入运用整个框架之中。整个“表内乘法”单元的教学采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4的乘法是教结构阶段,5~9的乘法则属于运用结构阶段。学生在4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能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结构,并能自觉地将这种结构运用到以后的表内乘法学习的过程之中。所具有的使学生建立数运算的整体结构,这样就为学生迁移提供了前提可能。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置的教学情景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接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学生,优化策略,提升思维。
在一上的“分与合”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有序地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后面学习6-10的分与合作好铺垫,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在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或被减数相同的算式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写得全?学生马上领悟到要有序地去写;在二上学习了乘法表后,学生能根据乘法表分析表内乘法的多重关系,发现规律,这不仅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类比推理逐步结构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的眼观和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在三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凸显估算的价值,采取了 “融合渗透”的教学策略,以笔算为主,在笔算教学中渗透简算,落实口算和估算。通过这种融合渗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各种多变的“活情境”中体会估算和简算的现实意义,能根据各种具体情境的需要作出恰当的形式判断和灵活的方法选择,形成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