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说课稿
《神奇的水》这课是《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三课,是在认识了水对生命体的重要性,以及水的特点之后,进一步认识水一般物理特征具有的其它物理特点。教材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发现研究水具有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压力、水的浮力、水的溶解性这五个特点,使学生对水的神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课教学只选择其中两个特点:溶解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进行研究。
第一个部分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糖和沙在水里发生的变化,从而正确认识溶解现象及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能溶解某些物质;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对于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系列与溶解相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步探索。三年级学习内容相对成人来说,较简单,但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科学课不到两个月,在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科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方面比较欠缺。因此课堂上比较关注学生科学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倾听、仔细观察现象、同伴合作、学会描述、学会表达这些简单的技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科学常规。因此,课堂中,我也是扶的时候较多。尽可能希望在放的时候适当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慢慢地学会根据现象学着思考和对现象进行概括。比如让学生从糖和沙在水中的变化中,学着描述看到的现象,并根据现象,归纳出科学概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找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溶解的理解。
本课的第二部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很抽象,对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比较直观,很难在脑海中构建看不到的东西,因此是本课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教材上是用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和往装满水的杯子里装曲别针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从而介绍水的表面张力。我们考虑到这样设计,结构上比较平,没有层次性,两个实验的效果比较接近,对学生来说思维没有什么提升。因此我们改成用小朋友喜欢的魔术表演的方式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让学生再一段紧张的学习,放松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引入第二个主题表面张力现象。表演成功后,让学生画出水面的形状,画的目的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形状,硬币压在水面上,呈现出凹的水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到水面好像有一层薄薄的膜托住了,这里呢,也是比较难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想象出,所以要利用这一小部分的力量让其他同学感受到,所以我借助保鲜膜来模拟水表面的那层膜,这样让学生来产生类比,帮助他们理解。那这层膜为什么具有力量呢,再借助体验游戏,小朋友手拉手,互相牵制的游戏,从而体验小水滴互相拉着的这股力。然后再过渡到硬币上滴水的实验,先让学生预测,再让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课“假设预测”与“实验求证”的科学方法。预测和实际数据的较大反差,促进学生思考原因。联系前面魔术表演的表面张力现象,找到他们水面形状的共同点,加深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和感受。再结合生活中表面现象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表现张力。
最后,一个环节,水的压力,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是一个有弹性的环节,视时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