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三年级
|
班级:5班
|
人数:
|
||||
学科:科学
|
课题:《神奇的水》
|
教师:谭夏
|
日期:2009.10.22
|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溶解现象。
2、通过在硬币上滴水滴的实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从而能够解释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
二、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神奇的水》这课是《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三课,是在认识了水对生命体的重要性,以及水的特点之后,进一步认识水一般物理特征具有的其它物理特点。教材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发现研究水具有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压力、水的浮力、水的溶解性这五个特点,使学生对水的神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课教学只选择其中两个特点:溶解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进行研究。本节课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把学生平时无法看见的溶解现象可视化,从而正确认识溶解现象及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能溶解某些物质;第二个部分主要通过在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从而认识到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水的其他特点,为下节课继续研究水的其它特点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不到两个月,在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科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方面比较欠缺。本节课《神奇的水》就内容看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他们对水可以“溶化”糖盐等物质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要建立“溶解”的科学概念,则需要在教师有效预设和正确引导下,让孩子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与提升。同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预测、实验、讨论、使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因此,课堂上还需引导他们他们学会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常规。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溶解现象,建立“溶解”的概念;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四、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一杯糖水、烧杯、高锰酸钾、沙子、搅拌棒一根、一杯面粉溶液、滴管一根、一元硬币一个,五分硬币、报纸、实验记录纸,PPT课件等;
2.分组实验:烧杯若干、水、盐、面粉;滴管、硬币、烧杯、水等;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引入课题
|
谈话设疑: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在学习之前,你已经知道了水有哪些神奇的本领?(教师随机板书)
|
学生回答:压力;
浮力;溶解一些物体
……
|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开放性的问题,既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服务,也为下面学习新内容打下基础。
|
||||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
认识溶解现象
|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神奇的水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的世界,感受它的奇妙。
1.出示一杯水,请几位学生品尝。
2.为什么会是甜的呢?引入溶解这个概念。
3.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4.出示一杯沙子,观察沙子在水中的现象。从概念的反面辩证地认识溶解现象。
5.小结溶解的概念:像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沉淀和过滤的方法把它分离出来的。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
1.学生品尝
2.学生汇报:甜的,可能里面加了糖
3.学生小组实验,观察,汇报看到的现象
4.学生观察,比较沙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
借助高锰酸钾观察溶解现象,将看不见的溶解可视化,再借助沙子在水中的现象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做比较,丰富学生的溶解概念的表象认识。
|
|||
判断一些物体是否溶解于水
|
谈话: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份材料:1号纸包—-盐
2号纸包—面粉
1.他们能溶解于水吗?
2.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准确的?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3.出示一杯已经有沉淀的面粉溶液,引导学生感悟面粉是否溶解于水。
|
1.学生预测
2.学生实验,观察盐、面粉在水中的现象。
3.学生观察并判断盐、面粉是否溶解于水。
|
学生在形成了“溶解”这个概念后,利用概念来判断物体是否溶解于水,是对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的一次更理性的提升,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化认识。
|
||||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
谈话:刚才大家感受到了水的神奇现象之一——溶解,下面再来认识它的另外一种神奇的本领。
1.出示一个一元硬币,请学生预测硬币表面最多能滴多少滴水而不会溢出来。
2.怎样才算一滴水。学习正确使用滴管。
3.怎样计算滴了多少滴水?观察过程中硬币上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际滴水多少滴。
5.你们能试着解释一下,水面为什么是鼓鼓的,为什么水满而不溢?体验游戏:模拟水的表面张力
6.小结表面张力:水的表面有一张像薄膜一样的膜,使水之间互相拉着,产生一种力,就是表面张力。
7.教师演示在:五分硬币漂浮在水面上的实验。
8.生活中,还有哪些表面张力的现象?
|
1.学生在记录纸上预测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而不会溢出。
2.学生小组尝试用滴管滴一滴水。
3.学生讨论,实验,观察记录,画下水的形状。
4.学生交流、讨论。
5.请5个学生上台模拟,体验水的表面张力。其他同学观察。
6.学生观察,思考原因。
7.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
水的表面张力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力,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太熟悉却又很常见的一种力。因此,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从而学生思维受到撞击,引起学生的思考。再用游戏模拟,将看不见的力通过游戏的方式形象化,外显化。让学生对这种力产生直观的感受。
|
||||
拓展延伸
|
|
|
|
||||
拓展延伸:补(溶解、与张力趣味实验,或者毛细现象、压力等趣味游戏都可设计
并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