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9.7学期总结
这个学期,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如既往地投入和用心,在大家的实践反思、智慧碰撞、重建调整、经验分享……通过将近两年来的实践摸索,我们逐渐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相对清晰的脉络,对数运算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把握,在“算法多样”和“基本方法”之间进行合理定位,处理好开放与统一的问题。另外,针对学生计算作业错误高居不下的现实问题,分析原因,在边思边做中尝试找到适合学生的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一、课堂把握——开放与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它与一题多解不同,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会不知不觉为方法而方法,觉得方法越多越好,同时缺乏沟通,一句“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又把学生绕回原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以算理为核心,围绕算理和计算的意义选择一些典型的计算方法,如:两位数乘两位数32×24,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32×4=128 (2) 笔算 (3)转换成32×4×6
32×20=640
128+640=768
其中(1)可以为笔算服务,正好与笔算两次乘积一次求和的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是沟通算理的好抓手,而(3)不是人人想到,这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思考方法,可以在课的最后出示,在区分特殊与一般的同时,渗透简算思想。
方法多了,但通过沟通,学生贯穿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让方法与方法之间不再割裂,同时,也为一般方法(即基本方法)奠定了重要的地位,明确要求人人都学会,特殊方法则设定弹性要求,这种做法更照顾到了全体学生。
二、科学练习——方法与习惯
在这样的新课教学下,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该说是比以前到位了,但是学生计算作业中的错误却依然很多,经过主客观方面的分析,发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主观上态度与习惯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新课后往往会展开连续的、针对性的练习活动。如:
·每日5题:定时定量集中完成,及时批改,对全对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
·根据情况利用课堂常规时间加强基础性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乘法口诀、相应的乘除法口算等。
除了练习这些常规的练习活动,我们还针对学生的习惯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步骤的细化,对学生提出要求并给予方法的指导:
如:
(1)步骤细化:培养严谨的解题习惯
一看 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
二想 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笔算,是否可以简算
三画 在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
四算 动笔计算
五查 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笔算的习惯
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题,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不能口算的要笔算。笔算时,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3)培养耐心自查的习惯
明确检查的目的、学会检查的方法,把检查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查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是否抄错
二查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重算法)(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