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随笔集萃>>心得体会>>文章内容
用图形构筑起理想家园
发布时间:2008-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珏

也许,

盈满理性思考的课堂,

会缺少一种柔情;

或许,

生活如直线般平淡,

会缺少一种激情;

也许,

圆规和直尺分割的青春,

会缺少一种诗情。

但是,

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成员,

都将自豪和骄傲的站在这里,

让太阳和月亮都来解吧,

我们也是一列真正的方程!

——改编自诗歌《我和讲台》

是啊,数学组就是一列方程,我们的天地里没有华丽的大理石,也没有华彩的交响乐,但简约并不代表简陋,简洁并不代表粗浅。我们用十、一、×、÷演算出美丽规则,又用点、线、面、体构筑出绚丽世界!

今天,邀请你走进我们的世界,感受我们的精彩。

三角形——三足鼎立,谁可撼动?

特性:受到外力时不容易改变形狀,具有很强的支撑力

数学组有个不变的铁三角,“教育、教学、科研”是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

教育篇

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以一颗大爱心与学生交心,与家长沟通,与同事合作,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共同努力。且让我们细数几位:

蒋旭英老师,今年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不说她如何教学、班级管理两不误,不说她如何主动补位,大局为上,单从孩子眼中来看两件小事。那一段时间,他们班的孩子特别妒忌:“老师,为什么**天天有枣子吃?”“**摔跤了,流了很多血,要补一补。”于是,他们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摔一跤,这样就可以吃到老师特地买、亲手烧的红枣了,老师在他们眼中是个慈爱的好妈妈。那段时间,隔壁班的孩子也特别妒忌:“老师,为什么二班的小朋友一下课就可以跳长绳?”老师每节下课,从不休息,一下课就自己甩起了长绳,喊着口令教班里的学生跳绳,虽然每天在办公室说手酸,虽然上课铃一响就要跑步进班,但在学生面前的她永远活力四射,是他们的大姐姐……

潘慧黎老师是中层中唯一的一个副班主任,在烦琐的教务工作之余,她不仅自己对学生关怀倍致,更全心教导搭班的新教师。让我们听听这位新教师的原话:“经常她上完课不是回到办公室,而是和我一起在教室里,看着班里的孩子,分析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总是一起吃饭,我喜欢和潘老师一起吃饭,因为在这过程中,老师会给我很多有用的建议,不只是班级管理的,也有做人的,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扶持了一个新人,更让学生又多了一份爱。

还有陆丽华老师,在她的班中有位特殊的学生,调皮捣蛋精力充沛,学习作业拖拉懒散。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和惩罚,而是深入了解情况,寻找坏习惯背后的根源,了解到家庭的特殊情况后,这个学生就成了办公室里的常客。几乎每天放学后,老师都会为他开小灶,复习、预习,家中无人辅导他作业,就规定他家庭作业一定要在学校做完,学习上陆老师绝对是个严师。但同时,给他倒水,为他备点心,叮嘱他少贪玩,别多出汗,及时穿衣,生活上又象个慈母。节日到了,这个打遍全班,缺乏爱心的孩子,居然很害羞地给老师送来了一瓶香水。于是,老师甜甜的笑把幸福洒满了整个校园。

教学篇

教学是数学组的工作重点,除了认真做好每一天的日常工作,我们更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方资源来提高教学水平。

每一次的青年教师素质大赛都是提升团队品质的契机,赛前,数学组依然组织了校内的选拔活动,以此锻炼每一位成员。今年的比赛恰逢学校二十周年校庆,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于是培训任务落到了几位备课组长身上,高静和蒋旭英、夏冬芸和眭习风分别负责王珏和朱雪峰两位选手,在数学组内被戏称为两人的“全陪”。于是,他们和选手一起总结往年经验,补充理论知识,投入积极的备战中。一次次模拟比赛,一次次钻研教材,每晚准备到深夜。这一过程对于参与的每个人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就在这其中他们共同经历了考验,迅速地成长起来。

本学期,数学组隔周就会迎来一位贵宾,汪履平主任每次来校都会听两节课,然后结合评课与大家探讨怎样细致研读教材,怎样打造朴实有效的课堂。每次的活动都是整整一个下午,从设计研究课到试上互评、再到周四的正式上课、评课,隔周就有一次,确实密度很大,处理日常事务的时间会少掉许多。但这样经常性的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一学期来,评课时从就课论课到整体思考,从听专家一家谈到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每个成员都感到了自己的进步。

科研篇

数学组一向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本学期,随着“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的推进,数学专题组开展了研修活动,本学期共活动9次。我校由孙敏和汪水清全程参加,其他年级老师有相关内容也去学习。这9次活动从1030开始到1218结束,都安排在星期二,说参加活动的老师一个星期就只能上4天课。早上五点多去,晚上七点多回,上午听两到三节课,听完课马上评课,下午是老师的讲座或沙龙,密度大,强度更高,这一天的辛苦可想而知。

孙敏,作为学校新基础工作的负责人,每次都会和马美南关注学习内容,商量去参加的老师人员,然后一大早扛上摄像机,带上早饭、水果和地图,在校门口等候大家。到了上海,一边拍摄一边紧张记录,组织思路和语言,因为一会就要代表学校评课。回到学校,又总是赶紧到学校把录像导出来,和马美南交流课的框架、变化,自己的思考,生怕回头就有遗忘。各年级上移植课,也总是调课去听,然后根据上海的结构和吴老师的重建以及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老师们一起研讨、反思、重建。汪水清,既不是教研组长,也不是带头人,身体不好,还上着两个班的课,但她参加研修活动从无怨言。星期二回到家,星期三就到相关年级把听到的课原原本本地讲给任课老师听,记不清了就翻听课笔记或是到前面电脑上去看录像。每一次袁雪风都会听得激动起来,拔腿就到教室里去尝试,在她的带领下,她们年级的两位新教师郑学琴和曹丽萍也都进入了研究的行列,上了好几节研究课。马美南,虽然这学期身体不好,但开学初她就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将研修活动与数学组的日常研究结合起来,上海的时间一改再改,她也带领数学组克服种种困难,保留教材,排出具体研究时间,并身先士卒,带领三年级组围绕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分类、周长、计算进行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研究。数学组的其他老师也都能全身心投入地去学,不厌其烦地尝试,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可以说身在其中,每个人都有付出,也都有收获。

“教育、教学、科研”,撑起了数学组一方稳固的天地,三驾马车一齐奔驰,让数学组驰骋在发展的高速道路上!

同心圆——从“心”开始,共同成长

特性:拥有共同的圆心,向外扩展;周长相同的情况下,拥有最大的面积。

整个数学组的组织机构,是一组同心圆。“圆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发展,这个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王校长作为数学特级教师,始终在圆中央指引着发展的方向,她只要在校必定参加数学组每一次活动,包括研究课的试上。她的指导高屋建瓴,常让大家豁然开朗,同时她又重视细读教材,全面预设,很好地弥补了以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粗线条的问题。第一层圆是核心小组,包括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她们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孙敏思想敏锐,理论与实践融合紧密;马美南严谨细腻,又创意迭出;唐琴珠以课堂教学见长,实践指导一语中的;夏冬芸的研究能力突出,策划研讨非她莫属。第二层圆是备课组长,也是组内的中坚力量,几位备课组长都是学校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公开课上得最多的是她们,研讨活动发言最热烈的是她们,数学组的各项比赛和活动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日常的小型研究、新教师的帮带更是由她们直接组织和负责。第三层是更多的普通教师,虽然在外层,但数学组的教师没有游离在轴心外的,从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年老教师到刚刚工作的新教师,每一位都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研究中,每位教师都会主动承担研究课,这学期共上研究课155次。“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真实有效”,是数学教研活动一贯的特色,在终结性评估中,专家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后的评价是“真正领略了新基础教育的全实深,这是真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三层之外,应该还有许许多多层,那就是我们的学生,这样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样的积极向上的状态,怎能不影响他们呢?二实小的学生思维开阔,学习方式灵活,个性鲜明,已日益为外界所称道,这难道不是同心圆辐射的结果吗?

圆的一大特征是包容,相同的周长能有最大的面积,最少的资源能有最大的产出。组内的团结,集聚了智慧,促进了相互的成长。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活动,从板书到课件,从设计到试讲,都有专人负责。还记得,为增加一个效果,谢忠恕把动画从头花几个小时重做一遍;还记得,蒋旭英妙手把挂图重新组合、增删,让挂图起到了超越课件的效果;还记得,教案刚刚议定,潘慧黎的练习纸已经同步打印完毕;还记得,一年来,大大小小若干节研究课、公开课的课件几乎都出自谢忠恕、朱雪峰、路叶娜之手;还记得,深夜12点,高静、蒋旭英、王珏、毛修丽4人,还在教室听小路试讲,充当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还记得,已是半夜,先生还不见马美南回家,急急赶到学校,于是陪伴夫人到一点,一起帮助小彭准备学具;还记得,夏冬芸放下在医院动手术的老公,接下同年级研究课重建的任务;还记得,马美南身体不好,彭小娟二话不说承担了基地开放活动;还记得,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新加入的郑学琴,本学期主动承担了4节研究课,她的成长有目共睹。

同年级是一个圆,同年段是一个圆,数学组是一个圆,这些同心的圆把我们每个人紧紧地包容在了一起,凝成了一股合力,酿出了一份温馨,我们一同欢笑,一同思考,一同成长!

平行四边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特性: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但对边始终平行,对角相等

科学严谨是数学组的特点,但在保持宗旨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努力给学生,也给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就像那平行四边形,在基本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变形,伸缩自如,数学组成员不但专业功底扎实,更可谓多才多艺、创意无限。

首届数学活动节便是数学组创意的集中展现。项目的设计,从传统的智力题到游艺类的迷宫,从艺术类的节徽设计到文学类的故事创作;形式的选择,有集体参与,也有个人竞技,有现场互动,也有静态展示,有分散的活动,也有集中的游艺。最突出的是两项创新之举,一是二十四点擂台赛中的挑战赛制,允许低年级向高年级的挑战,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斗志;二是为不同年段设置了不同的项目,让每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发挥的空间。在整个数学节活动期间,从最初活动意向的调查、口号的征集到游艺活动的准备,数学组的每个成员发挥了自己最大的能量,策划、宣传、组织,摄影、摄像、报道,主持、协调、总结,在这个大型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闪光,潜力无限,也看到了教师的长于策划,挥洒自如。

在学校的二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我们又看到了数学组成员的多方才能。孙敏的一首长诗把学校的研究路程和自己的文学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汪水清作为开幕式的项目经理把校园的七彩乐章调拨得和谐美妙;王珏作为数学老师却成为校史编写的主要成员,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诗朗诵《在路上》,唐琴珠、汪水清,那激情的吟诵与平日的理性推理交相辉映……

还有,还有,还有很多很多,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桩小事,都有数学老师的身影,我们尽力让自己让学生都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如此,处处皆是我们的梦想舞台!

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它变幻无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起步,我们把学生带入一个瑰丽的数学王国,也为自己营造了一方璀璨星空,梦想或许很遥远,但理想的光芒早已照入我们每个人的心底。2008,让我们和学生,和所有人一起拥有同一个数学世界,实现同一个梦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