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随笔集萃>>心得体会>>文章内容
深化、推广——我们从这里起步
发布时间:2008-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敏
随着“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的加速推进,对各基地校全面深化研究、自主创新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集聚资源、分享经验、完善更新,本学期数学专题组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创新了研究方式,将各校前期分头研究的较为成熟课型进行集中研讨,并为骨干教师作系统地梳理和培训。如果说,一开始大家被动参加的成分更多一些,那么,随着活动的开展,丰富而全面的研讨内容、新颖而深刻的培训方式、思辨而生成的培训体悟大大激发了每一位参与者的主动性。随着一个个相关专题的递进研究,每一位骨干教师对各专题的认识不断清晰,对数学的思考不断深入,并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感受到我们这个“新基础”大家庭的携手共进和精益求精,可以说“成事与成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浸润于“新基础教育”独特的课堂文化和研究文化中,大家看到、听到、想到、悟到的很多很多,有对这次活动组织形式的感悟、有对呈现出的团队研究状态的认同,有对置身其中的教师学生的幸福体验,趁此机会一一整理,向大家汇报。
  一、独特的组织形式带来深刻的过程体验
  (一) 系统梳理,引领研究
  研究所涉及范围的丰富性和整体性给予大家深刻的感受。每次活动研讨所涉及的内容多样而全面,有数概念的认识、数量关系的认识、运算规律的认识、形概念的认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但形散而神不散,通过一次次活动帮助我们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从中感悟着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教学实施的递进性。将知识点的学习纳入整体的知识框架进行再认识和再设计,这一“新基础”理念的具体诠释,再一次帮助教师调整了日常研究的角度,提升了日常研究的高度,并成为越来越多骨干教师带领学校数学组进行相关研究之前的基本工作。
  (二)现场互动,深化认识
  这次研究活动中过程感的体验应该是任何其他观摩活动所难以体现的,正因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情不自禁地产生情感和思维的共鸣。通过现场的互动,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深刻,在对课的大环节设计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从环节的有机、过程的流畅、层次的递进、过程的指导、节奏美感等方面对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骨干教师的问题敏感得到强化,在教研组的评课中视角能够由整体到局部,看问题更准了;自己的日常实践意识更加自觉,有感触的思路和策略都会放到自己的课堂中尝试一下,体验一把;带领教研组反思重建的深度也在改变,可以说一次次研修活动,一次次思维碰撞,帮助我们从量变到质变,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很多。
  (三)细致指导,信心倍增
  本次研讨活动的过程设计也体现出“新基础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每次活动除了通过课堂展示对某一内容的认识和思考,为大家呈现鲜活的研究资源,还通过各基地校骨干教师共同的思辨,来明晰研究的价值,内化学习的成果。最重要的还有吴老师对研讨课的整体剖析和细致重建,就教材把握、学生解读、教学结构、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每一个专题研究内容的知识结构、存在问题、育人价值、递进目标、策略选择、展开逻辑等进行精心提炼。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近观每一个细节又远观其整体,我们不仅看到操作的过程,更在思辨与研讨中明晰操作背后的理念,以及对学生数学学习及终身发展的价值。在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是信服的,对研究充满信心的。
  二、独特的育人价值催生新的认识体悟
  (一)过程体验,发展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简洁、明快、清晰、延展,常常被人为的热热闹闹的情境所蒙蔽,只见活动不见数学,或是被人为的设计所割裂,只见问答不见思维。沉浸于“新基础”的数学课堂,思维之美则愈加彰显,而数学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愈加清晰,它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教师的思维方式,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数学中众多的概念、规律,我们或是会简单揭示、机械记忆,或是会当作默认、直接运用,而忽视了其中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概念课上,我们带领学生从丰富的表象中聚类分析、归纳提炼的过程,不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吗?在规律探究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大胆猜想,细心验证、逐步抽象,不就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吗?一点点积累,一次次感悟,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不正体现了我们对培养主动健康新人的价值追求吗?
  (二)结构教学,提升能力
  以前对结构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结构的理解,而口头宣讲的“教结构、用结构”,更是有那么点抽象。而对于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之间的关系更是云里雾里。通过学习、观摩、反思,对结构以及因结构而呈现出的美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知识之间本身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并运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类比、迁移,学习将变得更加整体而系统。方法结构并不唯一,也并不专属于某一类知识,但一定有最适合与最有机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从表面追究到内涵、从直觉追溯到原理。过程结构在学生的学习中则具有更强的迁移和类比学习的作用,对学习大框架的整体勾勒,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独特的研究文化促进群体提升
  (一)生成中创造
  此次系列专题研究活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提升,可以说是对原有认识的整体梳理和再次聚焦,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的生成性和递进性。这次研修活动所听的课,大部分以前都听过,但这次听来,却有耳目一新之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内容、这一课型的认识我们都在不断地深化,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下,新的理解、新的策略也在不断生成;二是随着“新基础”研究的持续,每一位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在精益求精,追求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而这一切的变化创新,不是追求形式,而是为了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完整思维和语言渗透、过程指导、过程拓展等新要求的提出,尤其是过程中的拓展,帮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方法的内涵,更灵活地应对变化,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我们的研究是不断深化的研究,这样的要求是不断追求精特美的要求,我们在理念上逐渐认同,实践中也在积极落实。
  (二)细致中体悟
  “新基础”的理想课堂既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更应该是从容的、和谐的。这一切源于教师的细致精心。课前的细致预设,可以帮助课堂学习顺利展开,对每一个大问题的指向性、可操作性、可测性进行论证,对学生面临大问题的状态进行“放电影”般的一遍遍过滤,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或状态,预设教师的指导和应对;课中的细致指导,可以帮助课堂学习顺利推进,当发现学生碰到障碍时,及时引导探究方向,当发现学生难于言表时,及时进行语言渗透,当发现学生出现差异时,及时引导分层体验,当发现学生停滞不前时,及时引导类比结构进行学习;课尾的细致总结,为拓展和生成创造可能,总结知识结构、反思学习方法结构、回顾过程结构,并用猜想和类比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指明继续学习的方向。这一切都为课堂美感的呈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研修活动对教师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头脑、停留在书面,它正转变成我们的研究自觉,在教材研读时增强了整体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了结构感,在实践反思时增加了细致感,在日常研究中增强了责任感。我们各个学校都重建了自己承担的研究课,组织学习了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并选择合适的内容承担了校内的研究推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