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随笔集萃>>心得体会>>文章内容
从被动到自主,从粗放到细致
发布时间:2008-0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汪水清
十一月、十二月两个月中,我们一行四人差不多每个星期二的清晨总是急匆匆的赶往上海的各个基地学校,参加“新基础教育”的研讨活动。
  以前每次参加学校的“新基础教育”研讨活动,觉得在专家的引领下,师生的视野打开了,情绪高涨了,思维活跃了。觉得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想法很多,信心也很足。在课后的反思中是激动的,收获颇多的。可是专家走后,又会陷入在每天繁琐的教学中,在惰性的影响下,按照教材,按照惯有的思路,惯有的做法按部就班。虽然心中知道课堂要重心下移,但是如何重心下移,重心下移后的放和收在层次上、在操作的细节上就考虑得不够细致,收和放也就显得相对粗糙了。
  在这学期为期两个月的研修活动中,每个星期都和这么多“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资深教师在一起,有课堂展示、有精彩点评、有思维的碰撞、有深刻的追问、有智慧的引领。于是每个星期二,头脑里总是满满的。于是在这样高密度的轰炸下,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改变着。现在想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也已经自觉地把在研修活动中学到的思想方法运用了起来。
  首先觉得自己看教材时的高度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可能是我初次接触新教材的缘故,觉得单元比较琐碎。现在自己就会下意识地把教材进行梳理。如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两个单元可以整合,让学生在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自觉地判断和运用运算律;角这一单元可以和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整合,把平面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究其原因,是在研修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和触动。运算律这一知识点洵阳路小学有过很好的研究;几何形体的初步知识,在实验小学有研究;汽轮小学的大数的认识和四舍五入又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总之感觉每次都是新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得到完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更新,课堂的设计和策划能力也不断提高。“结构”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自己的心中不断深刻,并融入自己的内心。
  其次在课堂上,自己也在变得越来越细致。比如进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律探究的意识时,细致地把探究步骤划分为首先要有范围意识,在小范围研究后,还要拓展研究的范围,并且注重特殊数的举例验证。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举例验证的表示形式还要加以指导。一点点,一次次,发现自己细致了些,考虑问题周密了些。在放和收的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目标更明确了,并且注重在放和收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也正因为每个星期都有这样的研究氛围,所以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忍不住要试试。例如《平行和相交》这一内容,在我们四年级也有,听课之前,忍不住自己先试了试,听完课后,结合了专家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的尝试后的体会,再一次进行自我重建,并将请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走进我的课堂,和我分享学习的收获。这样的一种行动就是自觉地,下意识的。要说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懒惰的人,能有这样的一个自觉研究的意识,不能不说是氛围的感染,这种氛围似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你前进。但这还只是表面的一个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自己心中对于理想课堂的向往,以及在研修活动中所感受的趋向理想课堂的可能性、可操作性,以及自己对她背后支撑的理念的认同和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