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科研动态>>专题研讨>>文章内容
有“过程”才有“体悟”
发布时间:2007-04-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娜佳


本学期“新基础”第一次研讨活动,我成为了研究课教学的承担者。基于“新授课”的课型研究,本次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复习课”的课型研究。虽然平时我们也有上复习课,但对于复习课的目标定位,结构把握,从未有过深入地思索与研究,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次是个新的尝试与挑战。

正式上课之前的准备过程只能用“痛苦”与“煎熬”两个词来形容。一次,两次的试上,每次都会暴露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对于原本自信满满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期间有想放弃的念头,也有后悔当初揽下了这个“瓷器活”,但再多的想法都是徒劳,能做该做的,就是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不同问题的暴露,也促进了思维的不断碰撞,有了自己的反思,加上同事的意见,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调整与修改。现在想来,在一次次的反思重建过程中,我学会更多地思考教学设计目标的确定,学会从学生立场出发思考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虽然正式教学的结果依旧不尽入人意,但通过这次研究课,增强了自己的反思意识,在聆听了专家的指导,重新阅读了叶澜教授谈“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结合复习课的课型研究,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有了一些反思与认识。

首先是目标的确定。叶老师提出,目标的确定要从培养人的长远目标、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以及掌握学科知识三方面着手。一堂课的目标,要将这个目标有机地联系与统一,将前两个目标体现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反观自己在制定每节课的目标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弱化了前两个目标的重要性。事实上,前两个目标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这也是新基础教育的精髓所在。所以,一堂英语课,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简单的几个单词或句子,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道何时用,经过自身的理解,实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次的研究课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确定,但是在制定知识目标时,过于笼统,专家指出,英语知识目标的制定要量化,明确一节课要学生对语言点掌握的度,是句,还是段、篇,甚至精确到具体的数量。复习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的确定各有所侧重。知识目标,是要将单元里部分散状、点状的知识点相对结构化,帮助学生归纳,提升知识点,让学生在归纳中掌握规律;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点,偏重语段、语篇的输出,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语言,基于单元的复习,又要高于单元;技能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复习、整理语言知识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更偏重于听、写技能的训练与发展。

第二,文本的处理。这次研究课中暴露出来一个最大的问题,则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完全围绕教材提供的文本,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活动的内容完全为练习而练习,缺少意义化。叶老师提出,新基础教育应有一个新的视野,要把视野拓展到课前与课后的全程沟通,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沟通。教材是一个资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视野要下放到学生中,那么教学内容的设计才会超于原有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英语教学的视野下放,则是应该考虑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有联系的内容,满足学生交流表达的欲望,激活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复习课中的文本处理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一直觉得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是很高,会出现完成不了教学目标的情况。主要是对每个环节时间控制不够,经常会因为发现学生无法达到该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延时。研究课教学过程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多些思考,其实也就是活动没有实效性。叶老师提出“我们关注有效,关注什么时间用?什么形式适合?为什么要用?”根据我的理解,所谓“为什么要用”思考的是活动是否为目标服务。“什么形式适合”思考的是如何既让活动切合学生的兴奋点,又不能让活动浮于做表面文章,讲究实效性。反思平时的教学中常会考虑到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兴趣,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结果是气氛活跃了,学生也饶有兴致,但学生关注点早已偏离了语言点本身。教学中也常会走入“有效”的误区,认为越多的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就是有效的,而没有考虑是否有必要开展所谓的合作。“什么时间用”思考的是该活动是否在前个活动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递进。没有层次递进和提升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只能始终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根据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复习课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说、听、写。通过口头练习,进行语言点的整理归纳,形成结构化,然后通过听、写的形式,实现能力的提升。

虽然本次研究活动已经结束,但是专家组的指导,为我们明确了复习课课型研究的方向。这次研究活动也增强了我的反思意识,同时也督促自己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