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动态生成研究>>前沿聚焦>>文章内容
备课组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
发布时间:2006-10-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上海市华坪小学 沈梅

作为小小的一个语文备课组长,组内只有三四位的教师,一直以来只是把教导处、语文大组的一些安排布置张罗下去:提醒教师什么时候该交资料了,什么时候该上实践课了,什么时候该出卷子了……而组内教师也只是各行其职,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备课组作为学校管理的最小单元,在“新基础教育”以“重心下移”为基本策略推进基地学校建设的当今,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正在成为学校变革的关键因素。两年来我们这个小小备课组,其职能和活动方式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直面问题,逐步走出困惑

在外高桥小学举行的《语文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材》研讨活动结束时,华师大课题组吴老师把我拉到身边,充满期盼地对我说:“小沈,接下去你要以外高桥《乐山大佛》的教学形式为起点,进行语文阅读课的“教结构”和“用结构”的教学研究,之前没有学校做过,你们华坪小学去尝试一下好吗?”听完一席话,我兴奋之余更多的是茫然,何谓“教结构、用结构”?教到什么时候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用结构的方式学习“类结构”的课文?我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吴老师仿佛看出我内心的不安:“你先从教材的重组开始,边教边放,至于放到什么程度要看你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我们最后呈现的是你和学生研究到一定阶段时的状态。”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回到学校,我的心情还是有点忐忑不安,反复地琢磨吴老师的话,再一次翻开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报告集,重温了其中一些“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理念,如“长程两段式”教学、‘类结构’以及一些“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老师的实际研究经验,尽管还有点茫然,但也基本有了点眉目,决定从教材中类结构文章的重组着手改革。于是,我召集了我们组内的其他三位教师共同参与教材的重组工作。

我们从整体上考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结构类似的文章归并在一起,再从课外寻找一些相关的课文,把它们按内容的深浅、结构的繁简整理成一个序列,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地干了。一开始,我们将一些结构有典型性的课文用三课时来教,尽管教参规定是一课时完成,这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落实教学的育人价值,这三课时叫做“教结构”。然后,利用“结构迁移”原理,引导学生把从典型文本中探索发现并掌握了的某类文体结构(比如写景说明文结构),迁移到类似的文章学习中去,在迁移式的学习(即“用结构”)中,我们就“惜时如金”了,一课时学习两篇甚至三篇。这叫“先快后慢”,打破了以往一课时一篇课文的平均使用力气的“匀速运动”。但是,尝试下来,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第一篇课文用三课时上完之后,自以为课堂上训练如此到位,放手“迁移”一定没问题了,所以,第二课时一上来,稍做回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采取“用结构”的方式进行学习。可是,“放下去”的结果令我吃惊,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有的盲目地与同桌互相求助,有的只是完成一些常规的简单的学习任务,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将前三节课学习的方法结构正确、全面地运用。

针对这一现象我和组内的教师又一次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实际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我们决定放慢速度回到起点,连续两至三篇课文用了三课时,等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方法后缩短为两课时,在训练了近两个星期后我们就控制在一课时内完成,并逐步向一堂课上两篇结构类似的文章过渡。

在这期间,我的同组老师们先后主动承担了《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三课时)、《智能机器人》(两课时),《赵州桥》(一课时),无论谁执教,全组都去听课评课,带着问题、认真思索,课后又自觉地聚在一起探讨课堂上呈现的状态和问题,探索前进的方向。到教学《鲸》这篇课文时,对于说明性文章的结构特点,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智能机器人》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也能透过这些方法来感悟文章内容。在学习的习惯上,学生已初步养成独立圈画、批注的能力,小组活动也能较有序地开展。因而我们所呈现的课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感悟文章内容,并通过关键词的辨析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初步培养学生对事物精细观察、精细描述和分类思维等意识。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有序地完成了《鲸》一文的学习。就这样,我们步步踩实,逐渐走出困惑,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唤起了组内教师生命发展的激情和持久动力。

着眼成长,催生发展需求

进入五年级,面临着毕业班的繁重教学任务,面临着区教育局的质量监控,我们确实有所顾虑,但当我们拿到两册教材的瞬间,四位教师竟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我们需要‘新基础’!”。为什么?两册教材近80篇课文,如果照以往的方式“匀速前进”的话,每天上一篇课文也上不完。但是,如果采用我们上学期进行的结构式教学研究成果,以“同类归并”、“长程两段”的方式打破匀速运动,则问题可迎刃而解!于是,我们先把课文分为四大类:写人、叙事、写景、写物,然后分头展开研究。我们的分工是:

写人篇(朱老师):《挑山工》(老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齐白石与李苦禅》等(新教材);

叙事篇(沈梅):《飞夺泸定桥》(老教材),《开国大典》、《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新教材);

写景篇(杨老师):《游中山陵》(老教材),《桂林山水》、《镜泊湖的海》、《穿越维也纳森林》等(新教材);

写物篇(潘老师):《三棵银杏树》、《猫》(老教材),《母鸡》、《奇异的琥珀》、《陨石》等(新教材)。

我们先立足于老教材,在老教材上确立一至两篇典型的文章(如:《游中山陵》),分别用一课时进行重点教学,当学生形成结构后,再将新教材上的两至三篇课文(如:《桂林山水》、《镜泊湖的海》)同时推进,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方法、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比较辨析,知道了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一学期下来,我们既减轻了自身的负担,又顺利地完成八十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更让我们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有了生命的沟通,对“新基础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朱老师刚转入我校才一年多,她从一个门外汉一步踏进了新基础,杨老师和潘老师也从他们班学生的变化中深深地感受到新基础已扎根于她们的教学中,我作为多年新基础实验班的老师更视它为生命的一部分。

立足研讨活动,规范备课组建设

为了使备课组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以科研为抓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倾心倾力,努力提升组内教师的教育科研品位。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

教到三年级时,我们在华师大老师的帮助下确立了《立足文本提升学生质疑和答疑的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全年级学生的质疑和答疑能力有普遍提高。到了四年级上,我们又根据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提出《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长程两段式”训练学生的归纳性思维》,我们立足文本,从预习入手,以课堂为平台,以练习为依托,以课外读物为延伸,逐步训练学生归纳性思维,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归纳节意、段意、课文主要内容。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我们趁势展开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结构”、“用结构”的研究》,由此带出了一系列子课题,如“学生课堂上圈画批注能力的培养”,“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代表发言,他组评议的小组活动方式研究”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支柱。有了这些课题的引领,我们的方向更明确、底气更足。这学期,面对毕业班及区质量调研,没有慌手脚,没有一味地向学生加压,反而摒弃了一张又一张枯燥的练习卷,根据学生的现状,研究他们真正所缺的是什么,充分利用好每一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好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点。试想,有了这样的教学研究,我们还担心什么呢?结果当然也是在预料之中的,我们整个五年级语文组在这次区质量监控中远远地超过了区平均分,其中作为最早进入新基础试验班的五(2)班平均分为91.07,超区平均分近9分。

“新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备课组长不仅自身要勇于创新、善于研究,做学科的领头雁,更要努力在组内教师中起到辐射作用,使身边的老师为了共同的愿景和自身成长的需求不断成长。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已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只要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的备课组活动会更实、更新、更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