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二实小青年>>青年文明号专栏>>数学组青年文明号>>优质施教>>案例反思>>文章内容
促意料之外,成情理之中
发布时间:2005-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xf

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课时,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及时鼓励、引导,结果在推导公式时,生成了许多情理之中的精彩,案例摘录如下:

……

师:初步设想一下,你准备怎样推导?

1: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2:我补充,根据圆面积的推导,我们可以由平面联想到立体图形,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或32等份,再竖着切开,,最后拼成一个长方体。

3:我想把圆柱切成很薄很薄的圆片,用圆片的面积乘个数。(这是备课时没有预先想到的,我心中一惊,还是先作了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猜想,我们先根据前两个同学的设想,来切拼试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

(演示拼组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高、宽、长与原圆柱的关系时,我准备见好就收,却还发现一只手举着。只得请他)

生1:我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课前没想到,只把目光锁定在与体积有关的问题上了,但这确实是学生观察能力强、思维能力强的一个体现,值得提倡。我同时看到了许多学生迷茫的目光,于是)

师:听明白他说的话了吗?

生2:我知道!我上来指给大家看。

(他主动上来指了,同学们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师:比老师观察得认真!那长方体表面积与原圆柱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我及时抓住这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

生3:拼成的长方体的比原圆柱多了左右两个长方形的面。

生4:也就是多了两个半径乘高,就是直径乘高。

师:反应真快,又有新的发现了!

现在请同学们把大家的发现整理一下,同桌相互补充,好后,请上台一人用语言说,一人用动作在老师的教具上指,看看那些同桌配合默契!(课后想想,或许这一环节扎实了,下面的生成才水到渠成)

……

汇报时多数学方法与书中相同,但还有学生继续汇报:

1: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高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

2:我还可以推出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半径×高×圆周长的一半……(这又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多及时的生成!如果没有前一环节给学生足够时间的观察与开放,是没有现在的灵感的。我适时点拨)

师:这么多公式怎么办呢?到底用哪个呢?聪明的你们把他们的发现用字母表示,比较一下这四个式子,你肯定会有惊喜的。

学生有的小声讨论,有的动笔,有的看教具沉思……

6:知道了,知道了,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公式!(生6在下面叫道)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生6边滔滔不绝地自信地说起来……从而推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再来看开始生3的设想有没有道理?他把圆柱切成很薄很薄的圆片,用圆片的面积成个数。

生:圆片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圆片的个数就相当与圆柱的高。我们可以想象切的片数越多就越准。

师:能这样想真好,虽然与前一种方法的角度不同,但你们都巧妙地由平面推想到了立体,真不简单。

……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我没有照搬教案,跳出传统数学学习的“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实现了动态生成的终极目标。正是在观察拼成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而且紧紧抓住意料之外的东西,对学生由衷赞许,才出现体积公式的推导的异彩纷呈成,老师对思维火花的及时捕捉、提升,促进了动态资源的生成。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让优等生对数学中的极限思想、以及由面到体的空间观念,有了很好的建构,课堂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