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的提出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疑是替代的在感觉表层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努力,即说和与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大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多处提及“语感”,如“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等等,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可见新课标对语感培养的重视。新课标对语感的强调,反映了语文界的某种“共识”。
然而,语感的培养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实现。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则敏,钝则钝。无不可能假装为有,弱不可能假装为强,钝不可能假装为敏。正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去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使学生大步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不断趋近课文作者――真正的人、优秀的人的精神境域,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优秀的人。
正因为语感的发展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实现,由学生自己的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他是通过创造人对言语世界深刻、全面、丰富的感觉而享有这一美誉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而不是替代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同化与顺应各种语感。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课题的实施
(一) 实施内容
语感,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小单位到大领域,可分为三个层面: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对言语生活的感受、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因此,语感培养与训练,应在三个层面上既齐头并进又相辅相成地展开。
1、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这是语感的经典性意义,也是语感的最基本层次,如最早夏丏尊先生所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言语的敏感”,叶圣陶先生所说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等等。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是:初读发现、细读品味、比较鉴别、写词造句、语感随笔等。
2、对言语生活的切实感受
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言语材料组合而成的,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自然、社会或人生的内容。这种言语形式和生活内容的统一体,我们称之为言语生活———用言语表述的生活或生活的言语表述。不同的文章各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述不同的生活片断或生活理解。怎样学习和掌握它呢?有效做法是让学生对言语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获得对言语生活直接而具体的感性经验,让言语材料有血有肉地存活在自己头脑中,唯如此,才能切实地增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当然,感性接受并不排斥理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且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地实现。采用主要方法是:熟读、烂读、复述、概述、吟读、美读、联想、想象、述评等。
3、对语文学习的深刻感悟
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语文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这些规律都隐藏在语言现象的背后,蕴含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并且许多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必须靠学习者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才来得真切和有效。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必须依赖于语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而语文学习的经历和体验,从内容上说,首先是学习做人的经历和体验。诚如夏中义教授所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人生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悟人生的责任和使命。这样说起话、写起文章来,才能有文化底蕴,有真情实感。其次,则是学习读文和学习作文的经历和体验。它将帮助学生感悟到语言符号的奥妙和语言运用的规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体悟、领悟、参悟、顿悟、渐悟等。
(二)实施方法
1、建构模式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改革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从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构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构想如下:
(1)感受言语,触发语感——感受,是发展语感的前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对言语材料即课文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地“读”来实现的。因此,这一阶段的“读”务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做到如朱熹所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待学生对课文的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适当穿插说(复述)、议(讨论)、写(写话、抄写),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情感、课文形象、课文思路、课文质地、课文表达等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2)品味言语,体悟语感——领悟,是发展语感的关键。要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用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这一阶段的“读”,依然十分重要。体会课文语用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用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用的得体感主要靠读,辨别课文语用的分寸感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用的情味感主要还是靠读。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还要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3)积累言语,积淀语感——积累,是发展语感的基础。要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在尚未背熟之时用笔复述课文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这一阶段,“读”仍然是最主要的活动。如果说前一阶段的读主要是“美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读则主要应该是“烂读”。烂读是一种无意识地、一遍接着一遍地读,它并不希望为了早点记住而刻意用心地去背,而是随意无心地跟着言语在“流”,轻松自如地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我之心的程度。通过烂读积淀下来的语感图式,就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学生在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就会觉得只有按这样的方式表达才对才顺才美,一开口一动笔就会自然而然地说成写成这个样子。
(4)运用言语,习得语感——运用是发展语感的目的。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秒,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发展语感,除了课内的精读、美读、烂读之外,更需课外的泛读。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地,引导学生由此出发去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如同需要阳光和空气;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如同习惯吃饭和穿衣。
2、形成策略
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程序保障,而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语感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则把这种主动发展的工具和可能也还给了学生。拟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1)还学生以美读涵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通过这样充分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言语的底蕴、情感和韵味,发展自身的语感。而学生的语感一旦被触发,就应该鼓励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读进去、读出来”,不必在美读技巧上提出一些刻板的要求,让学生的美读有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2)还学生以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对那些语感因素很强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比较揣摩,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等方式,反复推敲、领略言语中所蕴蓄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同时又应把这种选择语感因素点的权力也还给学生。这种语感点的确定,由于是在学生自己真正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又往往悟不到位、悟不得法,因此更具发展价值。
(3)还学生以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对某些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教师不必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途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4)还学生以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学生喜欢哪些言语材料,就应让他们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学生觉得哪些言语材料精美,就应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这些言语材料。总之,不要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喜好去替代学生自己的言语喜好,不要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评价去抵消学生自己对言语的评价。
(三)实施过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