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1、学生方面:学生在一年级时已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和其他课文相比,更喜欢诵读诗歌。这源于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而不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魅力。因为课外阅读中,学生没有对诗歌产生特殊的情感。我们想:应该让我们的诗歌教学对学生产生魅力,产生更大的效能。
2、教材方面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年级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深刻、丰富起来。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领略诗歌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隽永情感,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激发学生诵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冲动,应该是教学诗歌的一个美好境界。
3、教师方面: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为落实新基础提出的结构化教学,在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后进行了结构重组,安排了六类结构的课文教学研究活动。诗歌教学是在前期识字课突出识字方法教学和童话故事教学研究基础上的。所以,研究的意识有所增强,但研究能力、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
《水乡歌》。
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1、结合具体诗歌,了解诗歌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压韵、一般各段行数相同(自由体除外)、有时句式整齐一致、常运用反复,语言简练,内容常富有跳跃性等,并指导学生用合作朗读的分工形式来表现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独特理解。。
2、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朗读体验品味,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适时进行诗歌朗诵的技能指导,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3、在欣赏、表现自己对诗歌体验的基础上,模仿课文学写诗歌,并激发学生课外诵读诗歌和创作诗歌的热情和勇气。
4、在诗歌教学中运用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质疑、解疑能力。
(二)分课训练重点:
《水乡歌》总目标的全面、初步渗透,重视规律(知识结构)和方法(方法结构)的小结和提炼。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的强化运用,提高能力,侧重模仿说。
《一株紫丁香》与前两课进行比较学习,帮助内化两个结构的理解运用,侧重诵读、质疑。
《乡下孩子》总目标的实施情况汇报,小结研究成果,分析成因,为下学期的继续研究作好准备。
研究过程:
围绕这一主题,备课组进行了以下活动:
研究时间 |
研究内容 |
研究形式 |
8月 26 日 |
1、研究全册教材,进行结构重组; 2、提取古诗和现代诗,分别建立教学单元。 |
讨论 |
9月 17 日 |
1、将内容一年级的内容作比较,分析学生基础 2、对现代诗歌进行单元内教材解读,制定总目标和分课目标; 3、根据教材特点和研究目标,重编序列; 4、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人员分工。 |
讨论 |
9月27日 |
1、向专家组汇报研究方案,争取指导。 |
汇报 |
10月11日 |
1、讨论第一课《水乡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设计相应的学科活动。 |
备课 |
10月12日 |
1、《水乡歌》教学(高鸣鸿) 2、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
教学实践 反思重建 |
10月13日 |
1、《水乡歌》教学重建(高鸣鸿) 2、从学生基础出发,调整目标,并将目标分步落实在其余三课。 |
教学实践 |
10.17-20日 |
1、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 2、及时交流教学实践情况,相互启发,及时调整目标和设计。 |
教学实践 反思重建 |
10月21日 |
1、汇报教学《乡下孩子》(王小娟、邵沪杰、吴静娟) 2、针对课堂教学,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重建课堂设计出谋划策。 |
教学实践 反思重建 |
研究成果:
一、学生:五项学习活动
(一)在质疑中,体会诗境,理解诗意,了解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语境优美,教学中我们改变传统的逐段由问题贯穿教学的方法,主张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从学生理解的难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特点,在反复阅读中来解决问题。第一课教学学生的问题主要停留在字面,如:“渠”“驳”是什么意思,解决办法:第一段写水多,“河”、“池塘”都是指有水的地方,那渠应该也是有水的地方。在有的田旁的水沟就应该是“渠”吧。第二课,学生问起:这翻页前后的八行到底是一节还是两节,这开头的句子“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怎么不完整。通过大家的争议、讨论,对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到第三课,为什么“踮起脚尖”“为什么种在窗前”“为什么送紫丁香”这些问题对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提供了契机。为什么用“挂牵”不用“牵挂”,他们已经会自己运用诗歌的特点来作答了——“为了压韵呀”。
(二)在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凸现风格。
诗歌是朗读教学的好题材。无论是在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我们始终把朗读贯穿其中。在反复的朗读中再现诗境,表达诗意。适时辅以技能的指导,长句的停顿,题目与正文,每一部分间的停顿,齐读时的整齐和谐,读书与说话时用声的不同等,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体悟,展示诗歌朗诵的魅力。
(三)在创作中,拓宽诗境,扩展诗意,内化语言。
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又像歌曲那般上口。许多学生是听着儿歌,唱着儿歌长大的,他们有时不仅喜欢随口溜两句,而且颇为自己的创作而得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准教学的切入口,不仅能帮助拓宽诗境,扩展诗意,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在《水乡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模仿创作的水乡桥多、鱼虾多、笑声多不仅意境美,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水乡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喜爱之情。《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乡下孩子》的模仿写两句学生可谓兴趣盎然,信手拈来。
(四)在合作中,思想交汇,辨别筛选,焕发激情。
诗歌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所以非常适合学生合作朗读。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参与讨论,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他们思想交汇,意见碰撞,最后的合理分工,巧妙组合,足见学生对诗歌内容、结构的体悟和把握。所以,给学生合作朗诵的时空,展示他们对诗歌独到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既能更好地凸现诗歌的特点,也使学生与诗歌,主体与客体进行再一次交融。
(五)在综合实践中,学用结合,兴趣和能力共长.
课内的学习如果能与课外的学习有机整合,那学习的效果会达到1+1〉2课内诗歌,课外诵诗歌,活动课赛诗歌,学生兴致勃勃,大有显身手之势。
二、教师:五点研究心得
心得一:文本解读应放在单元内中,需要教师反复阅读。
虽然这四篇诗歌散落在三个单元,但集中在一个单元后,我们通过反复阅读,才发现了他们的内在联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似叙事诗,而且都讲述了少先队员对他人的爱,送盲婆婆蝈蝈,送老师紫丁香。表达方式也一致:开头交代事情,后几段都是孩子们的心里话。而《水乡歌》《乡下孩子》都带有乡土气息。这是我们这次研究中对文本解读的新发现。
心得二:教学中加强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平时我们的教学带给学生给多的可能是点状的知识,学生记忆负担重,且容易
遗忘,教学中,教师要建立结构意识,帮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联系,提高
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心得三: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认识其实是随着研究逐渐清晰,不断深入的。
从开始对学生的不准确定位,到有目标但不知如何落实,再到一课一课目标逐渐清晰,方法越来越明朗,到最后回头看看,一条路总算走出来了。其中生成出多我们未能预设到的问题,但我们始终加强研究讨论,并不断调整研究过。这次究虽然只有四篇课文,但如果把小学阶段每一册诗歌教学都比作一颗珍珠,那这次教学研究活动还只是其中的一颗珠子。我们想:研究如果能前后贯穿起来,那就能串出一条珍珠链子,那就更有价值了。
心得四:思想是种子,课堂是沃土,教学重在播种。
平时的每堂课都要用研究的态度,带着对昨天教学的思考走进今天的课堂,不奢望完美的课堂,但可以追求有思想,有追求的课堂。这样,你才可能为自己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小收获而欣喜。
心得五:我们的研究还很稚嫩,但很高兴,我们在进步。
二年级备课组
0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