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请学生收集分数的起源和分数的故事,制成资料卡。)
一、用十分钟左右时间交流资料卡:学生讲到分数产生于不能整分,分数线的产生,中国最早的分数形式,古人分马的故事等。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师:既然分数源于“分”。那么这堂课想请同学们研究三个问题:1、分什么?2、怎样分?3、分的结果如何?请四人小组讨论,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生开始热烈的讨论,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激动地告诉同学。
生:随便什么都能分,比方说一块蛋糕,一桶水,一个数,一条线段……
生:我认为任何带单位的数量都能分,如1吨,1米,1元……
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实物、一个数量、一个数都能分,那我们在分的时候是不是都首先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一个新的词来概括,叫做单位“1”。
师:谁能举例说说,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生纷纷举例,找出身边的单位“1”,如全班同学,铅笔盒里的所有笔……
师:分什么我们知道了,那是怎样分的呢?
生:随便怎样分都可以。
师:随便分?
生: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只要是平均分的,可以随便分成多少份?
师:分数与除法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好?
生:平均分成若干份。
师:分完了就有分数了吗?
生:不。只有拿其中的几份或标出其中的几份,才产生了分数。
师:现在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和你的通桌互相说说,并试着概括成比较简洁的语言。
指名学生完整的叙述分数的意义。
师:谁能用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说一个分数。
生: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我吃一份,就是吃了1/3。
生:把班级里的人分成53份,女生有29人,就是29/53。
……
师:谁能结合刚才研究的三个方面,说说与分数的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平均分几份就是分母,表示几份就是分子。
[评析]
本课教师没有运用丰富的教具演示,花样不多,言语也不多,但对学生资源却挖掘得比较充分。课前收集资料,激起学生探求分数知识的欲望,也一定程度唤起旧知。教师用三大块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对分数的零零碎碎的认识,从知识的本质特征上引发学生的探索和认识。学生对本不陌生的分数有了更多的、更深刻地了解,而且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学生群体,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教师及时的点拨和提示,也引领学生从表象走向深入,从零散型走向结构化,有效地进行了一次旧知的重组和提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