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紫云校区>>科研之窗>>省十四五>>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下的小学跨学科学习样态的实践研究>>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下的小学跨学科学习样态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2025年2月-2025年8月)
发布时间:2025-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丹

一、 研究目标达成情况  

1. 理论框架初步构建  

    完成《生成式AI教育应用研究综述》,系统梳理国内外AI教育创新与跨学科融合研究脉络,形成包含“目标体系-实施路径-评价机制”的雏形框架。  

    明确生成式AI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三大核心定位:知识共创工具(如协作生成内容)、动态学习支架(如个性化任务引导)、智能评价支持(如作品多维分析)。  

2. 典型案例成功开发  

    围绕学科交叉点,开发并实践 4个可推广案例:  

    AI古诗新创”(语文+信息科技):结合清明传统节日利用文心一言创作仿古诗,探究语言规律。  

    科学实验室”(科学+数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收集数据,学生建模分析。  

    “智慧之夏: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读经典”(科创周实践):融合工程设计、环境科学,AI辅助方案迭代。  

    “希望之春:艺叙事”(劳动+美术实践):AI生成故事框架,学生创作跨媒介作品。  

    每个案例均包含:教学目标、AI工具操作指南、实施流程图、基于量规的学生能力评价表。  

3. 资源库基础建成  

    生成式AI工具指南库:整理DeepSeek提示词模板(诗歌/实验设计/辩论素材等)、文心一言学科应用速查卡。  

    跨学科主题资源包:  

    教学设计(含4个案例完整方案)  

    学生作品范例库(视频、文本、模型等)  

    标准化教学反思模板与协作备课记录表  

4. 教师培训体系落地  

    实施分层培训:  

    基础班(覆盖50人):即梦/DeepSeek/实操演练(诗歌生成、实验设计)。  

    进阶班(30人):跨学科课程逆向设计工作坊。  

    高阶班(15人):AI伦理教育研讨会(数据隐私、信息甄别)。    

二、 核心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 理论创新:提出“AI-学科-学生”三角互动模型,强调AI作为“认知协作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路径。  

2. 实践突破:  

开发《跨学科课堂观察量表》(含AI工具适切性、学生高阶思维表现等维度),应用于试点课堂。  

建立“多学科教师协作机制”:通过子课题(立项7项)推动语文/科学/信息科技教师联合备课。  

3. 资源建设:建成结构化资源平台(含提示词库、案例库、反思模板)。  

4. 教师发展:参训教师AI工具使用率提升65%,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显著增强。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技术适配性:部分AI工具生成内容需二次筛选,将探索定制化教育大模型。  

2. 评价精细化:学生数字化作品评价标准需强化过程性数据追踪(如AI协作日志分析)。  

3. 学科深度融合: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设计“AI+社会研究”等新主题。  

五、 成果推广计划  

1. 出版《生成式AI小学跨学科案例集》(含教学视频、资源链接)。  

2. 开展区域教师工作坊,共享培训课程与评价工具。  

3. 深化与高校合作,推进AI教育伦理课程开发。  

附件:  

1. 文献综述报告(含研究趋势时间轴)  

2. 教学案例集(4案例完整包)  

3. AI资源包工具卡

4. 教师AI素养评价指标量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