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其多列》 | 执教老师 | 洪致远 | ||||
班级 | 二(7) | 时间 | 2024.9 | 评析老师 | 刘达文 | ||
教学 现 象
| 一、节奏与诵读 1. 复习《打掌掌》 2. 歌曲中反复出现了什么节奏型? 3. 学生节奏练习(ti ti ta) 4. 两两交换节奏顺序 5. 两行节奏连读 6. 默念节奏,用声势表现 7. 生声势动作,师加入“快快 来,快快 来,上山 坡去 捡竹 叶,带上 长刀 砍竹 筒,快快 来,快快 来” 8. 生诵读 9. 引出哈尼语“其多列” 10. 用哈尼语诵读 11. 音色指导 12.随伴奏音乐加动作诵读 二、感受歌曲 1. 介绍哈尼族“竹文化” 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尼族,一首好听的哈尼族民歌送给大家。 初听,说感受? 歌词内容? 3. 这首歌曲描绘了哈尼族儿童劳动和学习时的快乐情景,歌曲分别描绘了三个不同的场景,我们跟随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三、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在哈尼族被广泛传唱,旋律朗朗上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唱谱 1. 模唱(2遍) 2. 处理 3. 再模唱 4. 连唱 填词 1. 听唱 2. 连唱(加前奏) 3. 听听老师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4. 再唱 5. 听好老师的伴奏,在心里默唱第二段 6. 连唱 7. 直接唱第三段 8. 加上前奏和间奏,三段连唱 9. 加速唱 哈尼族的小朋友捡了竹叶、砍了竹筒可以用来干什么呢?(生......)老师知道竹筒还有一种新的玩法。 1. 观看视频 2. 跳竹筒舞 四、拓展延伸 1. 聆听雷佳演唱版本 问: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从她的歌声中你又捕捉到了什么? 师总结 2. 异曲同唱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其多列》的旋律已经深入大家的心里了,优秀的民歌就是这样易于传唱。老师听到这个旋律觉得它与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一首彝族歌曲很相近。 (2) 引出《花儿朵朵》,复习演唱 (3) 对比旋律,除了个别小节有点出入外,总体相似,这也印证了哈尼族与彝族共同起源于古代羌族的说法 (4) 师生配合演唱二声部
| ||||||
评
析
| 1.目标定位要准确 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情不同做及时调整,要时刻关注目标导向,并能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对教材教学的定位也要准确把握,上课时能做到眼中有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搭起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2.承上启下重推进 注重课堂效率,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感、要有逻辑性,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要有推进感,能做到有关注的模仿,有指向的聆听。问题要有提升,能够给予学生合理评价。 3.实践活动注重审美品质 注重音乐本体,关注音乐的内在动律。歌曲旋律需要依据音乐旋律内在的表现,诵读亦或是歌唱都需要把节律做美了。对民族音乐的挖掘要做到深入浅出,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做到准确定位,把握好“度”。 4.活动创新有体现 挖掘歌曲内涵,链接学生真实生活体验。采用节奏、肢体、语言、演唱等多元的手段,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节奏游戏板块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异曲同唱板块感受了民歌节律与声部合作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