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课堂观察起源于西方的科学主 义思潮,随后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 法,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西方发 达国家快速发展,1995年被引入中 国,成为我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 条有效途径[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推进,课堂观察在理化学科得到很好 的开发应用,特别是量表工具的深入 研制和广泛应用,改变了这些学科传 统的课堂观察方式。但在体育学科课 堂观察中,由于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师生活动的多元互动性、教学过程的 生本性以及课堂资源的不确定性等因 素,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系统的体育 课堂观察工具和体育课堂观察量表。 体育课堂观察因缺乏数据支撑,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和对照,基本处于围绕 “亮点、优点、不足与建议”等方面 进行主观判断的定性描述评价状况。 如何研制科学、便捷、合理、有效的 体育课堂观察量表, 为课堂教学实践 提供专业的观察工具, 从而为改进体 育课堂教学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是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作者带领教育部信 息化教学厦门思明实验区的16所领航 学校体育教学骨干组成课题研究团 队,借助参考其他学科成熟的课堂观察量表,以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 数据为突破口,围绕体育课堂教学的 核心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结 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套 适合体育课堂的观察工具,并在课堂 教学研讨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
二、量表研制与实施的过程
体育课堂教学由于运动项目的 特殊性以及教学的开放性,在教学中 存在着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 结构化的数据[2] 。在开展基于教育数 据的分析研究中,从体育课堂教学实 际和特殊性出发,通过检索、查阅中 国知网有关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文 献资料,了解不同学科课堂观察量表 的研制和运用; 同时在“中国知网- 研学平台”上建立“运动负荷、可穿 戴设备、课堂教学行为”等关键词文 献跟踪,动态了解基于课堂观察量表 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结 合体育课堂教学,制定体育学科教学 模式采集量表、运动负荷监测量表、
教学行为评价量表和分析课堂提问的 “四何问题”量表及其评价指标。
(一)教学模式采集量表,调整 师生行为的转化器
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师和学生行 为可分为讲授型、练习型、对话型以 及混合型[2] 。其中“S-T”分析方法 是一种典型的编码体系分析方法,它 是通过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被 称为“S”行为)和教师行为(被称为 “T”行为),描述课堂的基本结构 与实时发生的事件来观察分析课堂教 学的质量与特征,并对课堂中“S”与 “T”行为的占比转化进行分析,划 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 学中教师行为(“T”行为),主要包 括讲解、示范、提问、评价、反馈、 指导、队伍调动、保护帮助等活动; 学生行为(“S”行为)是指除教师行 为之外的所有行为。通过教学模式采 集量表对课堂“S-T”行为数据进行 采集,客观呈现了一节课的师生行为 转化过程,真实再现师生课堂活动情 况,为观课者提供了最真实的量化数
时间(间隔30″) | 30″ 60″ 90″120″…… | “S”个数 | “T”个数 |
“S-T”行为 | |||
Ch | |||
Rt |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观课者根据 授课教师的课堂行为按时间点采样, 以“S-T”行为记录师生行为占比。 以每一节课40分钟为例,每30秒为一 个周期节点进行采样,采样共计80 次。其中“Rt”表示“T”行为占有 率,即“T”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所占 的比例;“Ch”表示行为转换率,即 “T”行为与“S”行为间的转换次数 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Rt”高的 表示教师活动多,“Ch”高的表示师 生互动多(表1)。评课时,将采集的“S-T”数据 输入软件中,在坐标上形成序列点,从 而判断属于哪种课堂教学模式(图1), 并根据“S-T”的转化率,分析课堂 教学合理与否。
同时,也能对课中的某一环节进 行具体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某 一阶段“T”行为连续出现的频次过多,极有可能是教师讲解、示范过多,未能实现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再如一节课中“Ch”值过高,则表示师生互动多,有可能是教师频繁地集中讲解、示范,亦或是集体纠错,集中指导的次数偏多。这样可以和运动负荷数据关联进行再次分析,查找数据背后真正的原因。
表3 教学行为评价量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评价标准) |
教师 语言 行为 | 1.讲解 | 规范、正确、到位、清晰、简洁、时间把握好 |
2.口令 | 规范、准确、短促、刚劲、有力、洪亮、清晰 | |
3.提问 | 提问时机恰当、问题清晰,指向明确 | |
4.反馈与评价 | 反馈清晰、到位,评价具体、有针对性,指导明确、指令清晰 | |
教师 非语言 行为 | 1.动作示范 | 动作标准,时机恰当、位置合理、次数适宜 |
2.体态语言 | 站位合理适宜、站姿规范、手势明确、眼神温和、表情丰富 | |
3.保护与帮助 | 保护方法正确、时机恰当、帮助及时到位 | |
4.指导与纠错 | 指导及时有效,纠错时机合理 | |
教学 组织 | 1.场地布置 | 场地布置合理、有效、科学 |
2.器材摆设 | 器材摆放科学、合理、简洁,有利于分组学练、观摩指导 | |
3.队伍调动 | 队伍调动快速有序,时间分配合理 | |
4.分组形式 | 分组恰当、任务具体明确 |
表4 “四何问题”量表
“是何”问题 | “为何”问题 | “如何”问题 | “若何”问题 | |
个数 | ||||
百分比 | ||||
评价 |
(二)运动负
荷监测量表,调节运动负荷的校对器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及一节课的心率曲线,都是教师在课前主观预设的。由于缺乏科学的监测工具和设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观察学生的脸色和出汗量来判断,没有量化数据支撑;同时,大班额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往往存在“齐步走”“一刀切”的情况, 常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超量”的现象。利用运动负荷监测量表(表2),借助可穿戴的运动手环,对课堂上学生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等进行记录,真实客观地反映运动个体的生命体征和外部表现,不仅让学生学会监测自己的心率,也更方便教师实时观测学生的运动心率,及时调整运动负荷,整个过程都处于量化监测之中,为落实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课前,授课者给每一名学生佩戴上运动监测手环,指导学生在运动中观察操场大屏幕上呈现的各自手环数据,并根据手环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次数和运动强度。课中,观课者
通过运动负荷监测量表,时时记录目 标学生运动情况,采集学生的练习时 间和练习内容。
课后,根据运动负荷监测量表和 学生运动手环监测数据采集(图2), 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诊断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并通过集体 智慧进行分析、反馈,优化调整运动 负荷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运动手环呈现的实时运动密 度、练习密度等外部数据以及心率、 肺活量和消耗热量等身体内部数据, 教师与学生都可以监测了解运动情况 和身体状况,获得学生整体运动反馈 与预警[3] 。结合手动记录学生练习次数 和时间,可以分析整节课有效锻炼时 间和运动强度,对照教学设计中的预 设练习密度和心率曲线,通过运动负 荷数据“采集-分析-调整-优化-改 进”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 能有效优 化基于学生个体状况的教学,促进学 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行为评价量表,实现 自我反思的对标器
观课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 为的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 要途径。目前,在体育教学中,无论 是日常教研活动还是优质课评比,还 是各级各类的观课评课竞赛,评课者 基本都是围绕着“亮点、优点、不足 与建议”进行定性的主观描述,因缺 乏数据支撑,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和比 较。此外,传统的观评课活动基本是 评课者的独立个体行为,鲜有团队 的安排和配合,最终课堂评价难以系 统、全面地反映教学情况。教学行为评价量表(表3)从教师的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以及教学组织3个维度细 化12个指标,聚焦体育课堂中教师行 为,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为观、评课者提供观课标准和评课依 据。
课前,观察团队认真学习教学 行为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 准,明确三级指标内容和标准,并根 据一级指标进行小组分工,形成观察 小组,观察小组成员再选择二级指标 中的观察点合理选择观察位置,做好 观察准备。
课中,观察小组成员分工选择 教师语言行为(讲解、口令、提问、 反馈与评价),非语言行为(动作示 范、体态语言、保护与帮助、指导与 纠错),教学组织(场地布置、器材 摆设、队伍调动、分组形式)其中一 个维度,采用记号体系分析方法进行 记录。
课后,观察小组成员对采集的数 据逐一进行统计,对照教师行为的正 确性、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结 合采集的行为指数,提出数据背后的 行为性质并进行分析判断。
在评课、议课阶段,观察团队 结合所采集的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数 据,根据数据结果进行专业而全面的 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授课者根据 观察数据和评课意见,结合自己的课 堂教学进行深度反思,提出课堂重建 思考。
四、量表研制与实施的再思 考
1 .研制量表是前提。研制科学 适宜的观察量表,是开展课堂观察的 前提。只有研制适合学科发展的有 效量表,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数据采 集,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引导和 评价。因此,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 资料,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学 科特点,研制适用于体育学科特性的 量表,是确保数据采集有效的前提条 件。
2 .组建团队是基础。根据观察量 表组建相对稳定,积极向上的观察团 队是顺利开展数据采集,高效开展观 课评课的基础。课堂观察量表不是单 一的,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操作完成 的,需要团队根据不同的量表进行合 理的分工,学习掌握观察量表的具体 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观察伙伴熟练 操作观察量表,才能在观课评课活动 中,熟练高效采集数据,形成基于量 表数据的分析报告。
3 .规范流程是保障。制定统一的 “课前授课者说课-观察者课中观察- 观察者课后数据分析-观察者提出改 进意见-授课者反思”活动流程,是 顺利开展课堂观察的保障。根据“观 察者课中观察”要求,结合四份课堂 观察量表,细化安排“课中观察和课 后信息反馈”人员,落实观察任务,
安排观察位置、观察工具、观察点, 采集多维度的课堂数据,形成独特的 观课评课模式,是实现高效快捷观课 评课的重要保障。
4 .数据关联是手段。课堂观察量 表最终指向课堂教学质量,关系着学 生的学习效果[6] 。在所研制的课堂观 察量表中,每一分量表之间都有着相 关联系,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 份量表所采集的数据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会交织在一起,查找数据背后的 关联,形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 效结合,是需要观课者不断去探索、 思考的。
五、结语
课堂观察量表,为体育课堂观 察提供了真实、客观、多元的数据。 通过采集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 构化的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关联行 为,是实现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孵 化器;通过基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观课 评课,将引导教师们走上一条基于教 育大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路 线,为实现高效体育课堂、促进学 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 2030”行动目标助力。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 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陆,张敏霞.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 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吴键,袁圣敏 .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 统 的整体 思考与构建 [J ] .体育学研 究,2020,34(03). [4]环敏.基于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研制 [J].当代教育科学,2018,33(10). [5]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0. [6]钟小雅.中小学体育课课堂观察方法研 究[J].中国教师,2019,17(08) .
[基金 项目:本 文 系福建省教育科 学 “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大 数据分析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 FJJKCG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