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区域联动推进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实验”小学英语、学科学科专项推进会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翰学校区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抓住此次学习的机会,与一年多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进行智慧碰撞。
大家先参与开幕式,随后参与小学英语学科专场活动。一天的活动由课堂教学展示,区域案例分享,专家点评,证书颁发及后期计划交流四个部分组成,就前阶段各区域开展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新教学”研究阶段成果进行了分享研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博士宗锦莲,天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天宁区教育局长薛文兴,天宁区教育局副局长许嫣娜,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戴晓娥,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黄小燕,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红出席了英语专场活动。
理论引领 课例呈现
活动伊始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部李霞部长结合今天的两节课例,作了《任务进阶视角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为题的专题讲座,分享了天宁区围绕学科育人的“新教学”小学英语学科的阶段研究成果,即本次研讨课的单元解读。李部长从What——大单元整体教学,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和How——大单元整体教学,我们的做法是什么?两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为大家展现了天宁区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样态。
接着,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的陈茜云老师和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的任煜老师以“任务进阶视角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为设计理念,分别为大家呈现了五上Unit 5 《What you do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的精彩课例教学展示。陈老师以大任务Make an interview 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在完成家人职业访谈的大活动中,感悟每个职业都在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每个职业都在对社会产生价值。任老师则以Talk about job idols为大任务,通过多个形式丰富,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光鲜的工作背后有艰辛,平凡的工作也有特殊意义,从而对职业产生不同看法,形成更深入的认知。
区域分享 存同求异
下半场活动,由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薛红主持。来自南京市鼓楼区、徐州市鼓楼区、宜兴市三个区域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案例。南京市鼓楼区金陵汇文学校的张珉珺老师以《主题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为题,以六上Unit7《Protect the earth》一课为例,分享了如何从大观念入手建构各课时小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徐州市鼓楼区民主路小学的张玉莹老师以《生活: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应然航向》为题,以四上Unit7 《How much?》一课为例,分享了如何以学科育人为核心,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路径。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的田敏老师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为题,以五下Unit5《Helping our parents》一课为例,分享了他们对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考。三个区域的的研究,为大家呈现了不同路径的研究方式,引起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思考。
专家点评 思维碰撞
活动第三部分,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丁勤芝校长和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的杭燕楠老师作为全程参与本次课堂教学研究团队代表,为大家深入诠释了天宁区带来的两节课例背后的设计理念。
丁校长说到,作为一所老新村配套小学,参与此次“新教学”实验研究,出发点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开展的研究是基于学生真实问题的真研究,因此今天课堂教学所呈现的情境正是关联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点也即生活的成长点。杭老师从任务引领,语言支架,评价进阶,语篇输入四个维度,为大家解读了五上Unit 5 《What do you do ?》第四课时的设计思路。两位老师的深入剖析打开了大家对今天两节课例全新的观课视野。
接着,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黄小燕老师以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专业视角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活动感悟,本次活动探索了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新路径,不同路径的设计都关注到了在语言学习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育人。
活动最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宗锦莲博士对大家的疑惑进行了现场答疑并对下阶段各区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各区域的研究都应该聚焦单元全貌,思考单元目标如何在课时教学落实,并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从而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我们的课堂中真正落地生长。
现场学习 深度反思
老师们通过现场的浸润式学习,并对接自己的研究、日常的教学,深受启发:
杨柳:
基于“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单元整体设计应基于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意义梳理单元各语篇的核心育人价值,建立单元各语篇之间的关联,将分散的板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单元教学之前应该首先进行教材内容解读,结合单元主题意义确定整个单元的单元目标,再将整个单元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整个单元活动基于一个共同主题。在提炼单元主题意义的时候还要考虑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明晰语言背景下的育人价值,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陈老师和任老师分别执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What do they do?第三和第四课时,陈老师以“Make an interview”为主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采访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询问他人的职业并给予评价,并且在初步展现采访效果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完成了学习进阶。任老师以“My job idol”为主题,将学生理想的职业和生活中平凡的职业贯穿在一起,丰富学生的职业选择,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也在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进阶。两节课深入解读教材,挖掘了教材的价值内涵,深化了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朱小云:
宗博士在评课时开玩笑说自己驾照拿了很多年,但是这几天刚开始自己开车,感觉好像不太会理论联系实际,觉得开车有点难。这不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么,学习的知识能在真实情境中使用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
今天授课的两位老师,通过大单元的整体设计,都创设了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引领孩子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素养。赵老师以“How to make an interview?”任务主线,引导学生设计访谈问题,访谈的过程中通过几个tips让学生从自然的开头开始访谈,对于对方的回答要有所回应,并且可以进行追问,最后还要有一个自然的结尾。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任老师通过“My job idols”主线,利用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和师生评价等多样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不同工作的艰辛,各种工作的不同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还为我们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寻找立德树人的英语学科育人路径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周甜:
有幸参加了此次“新教学”活动,令我受益匪浅。在新教学的大环境中,我们要能够审视要上的每一课,在整个单元中是怎样的一个位置,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又占据怎样的地位,或者再往远里看,在整个四年中是怎样的情况。如何就一篇文本讲解时,紧扣单元主题,消除文本与单元主题意义之间的gap。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大幅度升华某一篇文本。专家老师的一番话,确实点醒了我,我们在思考如何大幅度升华某一篇文本时,却忽视了这篇文本在这一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编者的意图。在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时,我们应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知识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本单元的知识点,还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吴凡:
通过这次英语学科省前瞻性活动,我对“新教学”理念扎根日常课堂有了更深、更直接的感悟。
1.在课堂观摩中反思日常教学。旁听了两位老师对于《What do they do?》这个单元的三、四课时现场教学,我一直在思索对照自己对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到在“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可以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更大限度的拔高学生的社会情感体验。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得更深,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2.从教学反思中体会求同存异。来自三个地区老师的阶段性教学研究汇报,让我感受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必然趋势和意义。不论是以大观念入手,以学科育人为核心还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点,都在极力探究如何设计和优化单元整体教学。即使教学观念侧重点不同,殊途同归,都是在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
3.在求同存异中明确研究方向。最后的专家指引部分,更让我对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不论教学的路径是怎样,最后都应该落地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育人上。面对单元整体教学,每个课时的内容如何安排,学生学习活动该如何开展,才能达到结合学生生活,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养的目标,只有带着这些困惑与思考,去进行每一次的课堂实践,“新教学”的种子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徐聂鑫:
“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这些关键词,虽早已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但是参加完今天的活动,我对这些关键词又有了新的理解。
从陈老师和任老师的两节课中,我看到了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看到了项目式推进的课堂,看到了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从李部长的讲座中,我对任务进阶视角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清晰的思路。大单元整体教学,在主题进阶之下,教师对教材进行内容重组,设计以素养为导向的任务,以语用功能为出发点。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解读教材,挖掘价值内涵;基于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单元整体,设计单元总目标;任务进阶,设计课时流程。
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实践来验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用理论引领课堂,让课堂焕发新的样态。
吴洪菲:
课堂教学研讨和与专家点评让我重新体悟了“新教学”这一概念的分量与价值。可能——课堂变革的学理论证。当前课堂教学已走进素养时代,然而,指向学科育人的教学前提是教师理解课堂构成要素, 通晓如何通过教学路径达成,只有在明晰学理合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变革才有可能实现。可行——理念落地的掷地有声。通过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在学习现场真切体悟了“新教学”实验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看到教师通过任务引领、搭建支架、评价反馈,实现学生语言进阶、思维进阶,最终达成意义进阶。可爱——回归真实的生命样态。是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完整、充分的学习体验?是进行课堂教学变革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大任务、大情境下的课堂里,在大步子的学习行为中,看到学生思维的解放和知识的创生,个体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内在的体验,收获情感上的满足。一场活动的影响从长远看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为教师坚持价值自持、专业自信注入了强有力的行动信念。
李霞:
本次的活动,凝结了天宁区新教学种子教师们这一年多来的实践智慧,而这一天省内四城区教师的智慧碰撞以及专家引领的饕餮盛会,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团队分享的生长力。由教材走向学生:“新教学”让老师们有了新的生长点,对教材的再认识、对学生的深度解读、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对教学实践的路径设计,都需要老师们有新的认识,只有教师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单课走向单元:在设计单课时目标时,既要考虑课时目标的递进性,同时也指向单元目标的达成,在进阶任务的设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逐步增强;由书本回归生活:“新教学”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从知识经验的传递,走向“大任务”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平台,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参与和感悟中习得语言、总结归纳、促进思维发展。由教学促成共长: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单纯的关系,在“新教学”的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学相长:师生善于倾听,捕捉课堂生成;善于思考,及时评价反馈;善于联系生活;对接已知经验;善于合作分享,促发互动共鸣。看似小小的课堂,却让师生都得到了生长。
结语: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给大家的启发与思考颇多。我们相信,老师们迈开步伐,突破自我,终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
(文:羌凌霞 摄:骆荣欣 审: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