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6年度立项>>数字环境下小学生互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实践推进>>文章内容
《未“震”绸缪》课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互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案例评析

学科_语文_ 执教老师___张轶___ 分析者__张英明__

课例题目___未“震”绸缪_____

互学学习 四个维度 教学设计 体现 互学次数 学生互学 参与度 数字化环境作用 效果
学生与教师互学 论坛跟帖: 学生读文章感受人物特点,在QQ作业中留言,教师及时进行回复。 40次 100%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参与的同时还可以看到同伴的点评和老师的回复。 学生评论的积极性很高,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回复,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生与学生互学 小组探讨: 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坐到一起,组员利用半分钟选出一位组长,组长可以和组员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用不同的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20次 100% 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解决问题。同伴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学生在小组内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更多的方法。
学生与环境互学 课前自主预习 移动学习 每人点击次数至少5次 100% 尚学平台: 课本推送、圈画批注、投票功能。 百度百科: 地震相关的资料。 学习平台的教学功能性更强大。
学生与资料互学 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去揣摩和感受人物的内心。 3次 100% 网页提供例文,学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速度进行阅读。 学生掌握了对课外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