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6年度立项>>数字环境下小学生互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实践推进>>文章内容
数字化教学《未震绸缪》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未震绸缪》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三年级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课题:未震绸缪

教师: 张轶

日期:2017.9.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组织能力。

3.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教材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今年暑假,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之后,网上一位母亲撰写的《地震48小时纪实》这篇文章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综合性学习没有固定教材,但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单元、口语交际、生活中的资源。

三、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阅读,求知欲强。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缺发与他人互动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他们互动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媒体支持及意图

课前

自主移动学习

1.我会读文章

自主读《地震48小时纪实》这篇文章。

2.我来说人物

写下印象深刻的人物,并到群里留言。

3.我来谈感受

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1.设计预习单:

(1)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理由。

(2)读了文章,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语?

2.收集预习反馈数据和素材进行分析和归整。

尚学平台

1. 作业跟帖 :学生自主留言

2.教师汇总:呈现出现率高的关键词

图文结合

投票分组

1.学生读课文。

2.看视频,读文字,感受地震场面。

3.交流自己对于地震最想了解哪些问题。

4.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1.今年暑假,大家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前期我把文章发到QQ群和大家进行了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吧。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点开视频看看当时的场景,并阅读一下右边的这段文中。

3.地震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地震”这样一个自然现象,你想了解些什么?

4.老师给这些问题编上序号,请你利用尚学投票功能,选出你最感兴趣的1个问题。

左边播放视频,右边出示课文:

学生图文对照,感受地震惊心动魄的场景。

同伴互学

汇报展示

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坐到一起,组员利用半分钟选出一位组长,组长可以和组员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用不同的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一、地震成因小组

1.成员汇报交流研究结果

2.对照成因小组找到的图,自己说说地震产生的原因。

二、地震分级小组

学生介绍地震儿歌。

三、自救包小组

每位同学为自己准备一个自救包,把需要的物品拖拉到自救包里。

四、逃生方式小组

学生平板上圈画出地点:浴室、安全通道、广场

学生圈画出从教室到操场的逃生路线。

五、地震心理小组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妈妈的冷静。

一、图文对照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果让画面动起来,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

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就出现过几次特大地震。世界最惨重的十次地震,有四次都发生在中国,并且都接近8级。

三、课文中的妈妈和他儿子在逃生过程中带了手机、充电宝、苹果和披肩,自救包里应该放什么呢?

四、在这篇文章中,妈妈和小男孩逃生的路线是怎样的?请大家圈出他们逃生的地点。

出示学校平面图,地震来临我们应该逃到哪里?

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揣摩和感受人物的心理。

课后

积累与

探究

地震警报响起,同学们把平板顶在头上,弯腰有序地离开教室。

我们在文中读懂了文字,揣摩了人物内心,还学到了常识。地震离我们远又不远,“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所以我们要未“震”绸缪。

知识的汲取来源与生活,学生通过读儿歌,牢记地震来临注意事项,在突发情况面前能沉着冷静。

板书设计

自救包

心 理

自 救

重 建

未“震”绸缪 分 级

逃 生

成 因

地 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