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观摩活动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
||||||||
学校 |
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
|||||||
课名 |
认识时分 |
教师姓名 |
杨玉兰 |
|||||
学科(版本) |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
章节 |
第二单元 |
|||||
学时 |
1学时 |
年级 |
二年级 |
|||||
二、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2. 了解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3. 在听、做、说、看等活动中,具体感受1分钟、1小时有多长,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遵守并爱惜时间。 |
||||||||
三、学习者分析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认识钟表,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地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据课前调查了解,部分学生对钟表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已经会读出整时的钟面时刻,说出是“几点钟”,更有少数学生已经会准确地读出“几点几分”,但生活语言与学科语言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不习惯说成“几时”和“几时几分”。 对于钟面上的大格、小格的认识,以及时、分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时、分之间的进率,有部分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 1小时和1分钟到底有多长缺乏体验;对于经过时间的理解有困难,经过时间的推算方法更是缺少策略。 |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1.正确认读整时,认识时间单位时、分。2.探索和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 难点:1.时间观念的清晰建立。2. 时、分关系的清楚表达。 解决措施: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认识时钟”这一个APP,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基于学生平时积累了一些认钟表的经验,本堂课摆脱以往先新授再练习的教学范式,利用app自带的“拼装钟面”、“调整时间”、“现在几点了”、“探索时间”等功能,设计了四个游戏活动,先动手操作再聚焦到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五、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起止时间(’”- ’”)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及分析 |
|||
课前 活动 |
0’00”-3’08” |
a.了解计时工具发展和演变过程。 b.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做一做和分享交流更好地理解计时的原理和方法。 |
展示前期学生们研究“简单计时工具”的成果。 交流:之前我们通过上网等各种方式了解了计时工具的发展和演变历史,还亲手制作了各种计时工具呢,并且用群投票的方式选出了最优秀的小组,祝贺他们。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钟表王国,来认识它们。 |
1.课前至群相册和群共享内交流其他组的研究资料和成果。 2.群投票选出你认为最优秀的小组,公示结果。 3.播放ppt,汇总班级研究成果。 |
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
|||
认识 钟面 |
3’09”-13’38” |
a.让孩子在拼装活动中区分时针、分针,以及12个数在钟面上的排列顺序。 b. 通过交流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
一、拼装活动 1.情境引入:今天钟表王国正在举行技能大赛呢,获奖的小朋友都可以获得“小小钟表匠”的光荣称号。我们一起参加好吗? 2.师:要想成为优秀的钟表匠,首先要会做钟。做一个钟,你需要什么? 3.师:今天我们就亲手来制作一个钟表。 (1)打开ipad,跟老师一起操作。 (2)边拼边想: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两根针是怎么区别的?同桌轻声交流。 二、聚焦要素 1.提出问题: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两根针是怎么区别的?谁来完整的说一说。 2.组织交流: (1)指导学生区别认识时针、分针。 (2)感受12个数字的在钟面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3)认识大格小格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 小结:钟面上一共有12大格,60小格。 |
学生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完成钟面的拼装。同桌轻声交流,数字的排列顺序,时针、分针的区别。
|
通过动手拼装加深学生对钟的组成的理解。 |
|||
认识整时 |
13’39’’-25’11’’ |
a.通过“现在几点了”这个游戏初步认识整时。 b.通过“调整时间”学会在特殊钟面上再次认识整时。 |
一、初识整时 1. 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认识了钟面,那你会读时间吗?我们一起来“火眼金睛读时间”。 跟随老师一起操作,退出,再退出,进入“现在几点了” 2.提出问题:你知道现在钟面上是什么时刻吗? 师:在数学上我们会读成5时,接下来一起读一读。 指导几时的写法。 3.交待要求:你能看着左边的钟面,选出时间吗? 4.小结方法 二、再识整时 1.情境引入:普通的钟面难不倒我们,那特殊的钟面呢?跟着老师一起找到特殊钟面,进入“调整时间”。 2.活动要求:看时间,拨时针和分针,边拨边想,你是怎样拨的?有什么好方法? 3.聚焦方法 提问:钟面上连数字都没有,你们怎么拨的那么快? |
学生独立操作并投屏。 个别介绍看整时的方法。 学习用“时”来表示时刻。 学习用数学语言说一说看整时的方法。发现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通过两个APP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交流怎样确定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并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
|
|||
认识时分关系
|
25’12’’-32’52’’ |
a.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 b.学生在找一找、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中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 |
一、认识1时、1分 1.情境引入:小朋友们真是火眼金睛,不管是普通钟面,还是特殊钟面,都能很快知道几时。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分针走动的时候时针也在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2.活动要求:点退出,进入最下面的“探索时间”。 让我们拨动分针,从12走到12,时针走了几格? 3.教师介绍:像这样,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时针走两大格呢?三大格呢?(板书)那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一大格呢?走一圈呢?60小格就是60分钟。 二、探索时分关系 1.关于时和分你还知道什么? 组织活动:请你拨动分针,转一圈,从12回到12,,想一想时分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1时=60分
|
观察钟面时针的走动,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个别交流: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同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所以1时=60分 |
利用“探索时间”这个功能,多次让学生操作体验,讨论得出1时=60分这个结论。
|
|||
体验时分的 长短 |
32’53’’-43’00’’ |
a.活动中体验感悟1分钟。 b.倾听感悟1小时。 |
一、感受体验1分 1. 一分钟有多长呢,一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请拿出铅笔和体验卡,先在感兴趣的一个项目前打钩,估一估一分钟能完成几个,填在第一个括号里。 3.一分钟到底能完成多少呢,一起来体验一下,老师帮你们计时。 4. 体验结束,做好记录,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做了什么?估计多少?实际是做了多少? 5.一分钟还可以做很多事。一分钟……现在来谈谈你对1分钟有什么感受? 二、感受体验1时 谈话: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钟表王国体验了将近40分钟,加上课前的10分钟和课后的10分钟,就是60分,正好1小时。 |
自选1分钟口算,1分钟画画,1分钟跳绳(2个),1分钟拍球(2个),1分钟写字,1分钟读书等项目,体验一分钟。
|
听、做、说、看,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对1小时、1分钟的体验。 |
|||
拓展 延伸 |
43’00’’-43’54’’ |
|
根据大家的表现,钟表国国王决定给每个小朋友授予“小小钟表匠”的光荣称号。并邀请大家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时钟软件继续钟表之旅。 |
课后继续利用认识钟表APP自主体验几时几分的认读。 |
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利用认识钟表这个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
|||
|
|
|
|
|
|
|||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附表2
2017年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
学校 |
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
||
课名 |
认识时分 |
教师 |
杨玉兰 |
学科 |
数 学 |
年级 |
二年级 |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这堂课主要的工具资源是ipad、学习时钟APP、互联网、群相册、群投票、速算盒子、PPT、投屏软件等。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认识时钟”这一个app,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利用app自带的“拼装钟面”、“调整时间”、“现在几点了”、“探索时间”等功能,设计了四个游戏活动,先动手操作再聚焦到学科知识,从而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应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
|||
【认识整时】起止时间: 14’00’’-22’19’’ 整时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为了有所提升和突破,所以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游戏,一是“现在几点了”,二是“调整时间”。游戏与学生而言总是快乐的,但游戏都应该有数学的味道,在学生游戏的背后都有学生思维的支撑。所以这两个游戏活动中,我都设计了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深入探索怎样很快拨出几时,通过丰富的体验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以及特殊钟面如何认识整时。 【探索时分关系】起止时间 25’12’’-32’52’’ “时和分还有怎样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孩子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一点点感悟去“聚精会神找关系”,利用“探索时间”这个功能再次操作,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最终提炼出1小时等于60分这个结论。
|
|||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
|||
1. 利用 互联网、群相册、群投票功能拓展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的时空。 课前,班里的孩子分组合作,利用网络了解了古代的各种计时工具和时钟的演变史,孩子们还试着自己动手制作沙漏、水钟,我们还一起用日竿测日影。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孩子们利用群相册进行了展示和交流,最后孩子、家长和我运用群投票一起参与了优秀小组的评选。课前播放的ppt就是我们孩子课前活动的一个掠影。 2. 运用 ipad 、时钟APP、投屏软件、速算盒子软件等探索、体验突破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了ipad、“认识时钟”app、速算盒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式的体验探索中明晰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投屏软件,差异互补、呈现资源、聚焦讨论。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探索、讨论,把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模糊认知,不断提炼、总结、应用,最终达到对时、分认识的清晰。
|
|||
4.对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对其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
|||
思考 1. 新技术更多的适用于体验探索类课堂,对网络环境要求比较高,学生也有要求,最好学生有一定积累,有独立体验和探索的能力,所以如何在普通数学课堂上普及新技术是学校和普通老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思考2.数学课比较理性,认知随个体的不同层次又高低不一,如何把新技术的课堂上出浓浓的数学味,同样值得上课老师好好思考和探索。 建议:1.硬件要跟上。2.多帮教师组织相关培训。 |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