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市“十三五”2016年度立项>>数字环境下小学生互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实践推进>>文章内容
数字化教学《莫高窟》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莫高窟》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五年级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课题:莫高窟

教师: 张英明

日期:2017.9

一、教学目标:

1.课前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平台中的资源初步读懂课文、自学生字词。

2.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品读第一段的表达方式,学习写景文的开篇写法。

3.运用“知类别-理结构-品特点-学写法”的结构,提高自主学习写景类课文的能力,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制定依据

1.教材简析:

《莫高窟》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各地。前两篇着重是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研读自然,领略自然山水之妙,感受自然的美好,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莫高窟》着重让学生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的同时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了解藏经洞的沧桑历史的同时激励学生要珍爱文物、要奋发向上振兴中华。本单元编排的三篇课文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大自然山水的风景美,古代历史文物的艺术美,无不使我们赏心悦目。故本单元教学应着重通过阅读使学生在感受景美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文《莫高窟》与前两课写景状物课文一样,都是作者留心观察,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地进行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的辞藻和修辞手法使景物的描写更加传神,也使情感的传递更加真切自然。同时,《莫高窟》又有其鲜明的特点:(1)承载厚重历史的人文景观。莫高窟中菩萨、天王、佛像、飞天等丰富多彩的形象无不传递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莫高窟以其精湛的工艺、传神的形象和悠久的历史成为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如今的莫高窟不仅经受着历史风雨的摧残,成为一段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且经受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漫天风沙的日侵月蚀,因此她又成为了每一个中华儿女无尽的哀思与牵挂。(2)具有典型范式的课文结构。从莫高窟这一景观的地理位置和概貌规模入手,然后分别从彩塑、壁画、藏进洞三个方面来介绍莫高窟,最后在作者的由衷赞叹中点明莫高窟在世界艺术和中国历史上的价值。这种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总分总(包括分段介绍时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表达方式,也是五下《兵马俑》《金字塔》等介绍人文景观的课文共通的结构特点,故课后练习中有编写课文段落提纲的要求。(3)层次清晰的段落结构。文中2、3小节都运用了先总后分(先特点概述,后具体描写),先面后点(先整体罗列,后抓典型介绍),先状物后抒情的段落结构进行表达,层次清晰,易于阅读迁移,是学生同类文本阅读和后续读写结合的范本。同时段落之间又适当体现了表达的详略。(4)融合多样修辞的语言特点。文章语言洗炼而优美,自然地融合了多种修辞,“一颗明珠”“蜂窝似的”两个比喻把莫高窟的整体形象作了生动的诠释,对彩塑的描绘虽笔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对壁画的描摹既大气又细腻;特别是对风姿绰约的飞天的描写,运用了排比“有的……,……;有的……,……”,语句整齐,富有音律美和动感美,读来让人感受到艺术和语言的完美融合;对藏经洞的精当介绍,让人在为祖国古代文化骄傲的同时感受到涩涩的酸楚。(5)大量描摹形象的优美词语。无论是彩塑还是壁画的描写,作者都侧重于形象的描摹,“慈眉善目”“威风凛凛”等神态,“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等动作,既使文章的语言整齐凝练,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莫高窟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笔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总之,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和语言都极具鉴赏性,适合运用展示图片和朗读品悟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同时,积极地与语言、与艺术、与历史进行对话,进而引导学生将已知与未知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有序地介绍莫高窟,又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为以后的实践、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生分析:

从一年级的《东方明珠》起,学生就拉开了写景状物文章的序幕。大量的写景状物文章的学习,使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渐丰富起来。对于景物的特点,阅读体会是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西湖》一课中就出现了较多的美词佳句及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细细揣摩语言的意蕴美和表达美,不少学生还缺少这样的能力和习惯。如规整的排比修辞手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接触都较少。同时因为在小学低中年级几乎没有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学生在此类文本的阅读积累上相对贫乏。

《黄山奇松》的学习,使学生对抓住特点进行品读的方法进行了巩固,并初步学习了编写提纲的方法,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内化、巩固。《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游记,作者在描写瀑布的声音、形态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等方法。用到的比喻词有“像、好像、成了”等,表示联想的词语是“仿佛”。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分清文章中的比喻句和作者联想的内容,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继续体悟修辞手法的用法及其效果。

《莫高窟》一文中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应该对此会感兴趣。他们将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还会有困难,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针对此类文本的学生,学生的缺失也是后续学科素养的提升点主要表现为:(1)由于这些景物离学生的生活很是遥远,没有多少学生近距离接触过,对课文中的描写很是生疏,要在字里行间进行理解进行赏析,难度还是很大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充分:搜集资料图片.大量阅读.交流探讨……以求在学习课文时能更方便更深入,学习的效果更好。(2)文章的段落提纲看似清晰,但学生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仍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景物特点的准确把握。教师要引导继续学生关注段落结构特点,学会找中心句或过渡句中的关键词,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编写提纲。从而在后续的习作中学习用编写段落提纲的方法来进行谋篇布局。(3)人文景观的特点把握和语言描写在丰富性、准确性和生动性上都有充分体现,是学生语言感悟和积累运用的范本。学习此类文本,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文章表现的内容,而会忽略语言表达的方法和特点。文中精妙的比喻,规整而富有节奏的语言,精准的描摹形象的词语、词串和语段,这些语言素材加上总分结构,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等表达方式,不论是赏读还是写作,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数字化资源:尚学平台、百度地图、3D环景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媒体支持及意图

课前

自主

移动学习

1.我会读准:跟读课文后游戏式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识字解词。

3.我会理文脉:根据课文内容,自制思维导图,网上互评互议。

4.莫高窟数字化网站中兴趣导学,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学习困惑。

1.设计预习单:

2.收集预习反馈数据和素材进行分析和归整。

尚学平台

1.语音材料:课文示范朗读。

2. 划词解意

3. 制作思维导图

莫高窟数字化网站

http://{域名已经过期}/

课中

预习反馈

交流提升(7’)

1. 数据反馈,错误多的集中指导。

2. 思维导图比异同,发现特殊小节的表达方法和作用。(中心句、过渡句。)

利用思维导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之一:关键词句串联法。

3. 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精读。

1. 指导易错题。

2. 学法概括:摘录关键词句法。(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3.探讨:最想去看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还是藏经洞,为什么?

尚学平台

对比圈画分析

投票选择

在数据反馈中了解学前基础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困点。重点指导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由“厚”变“薄”的过程。让学生自我发现文本的结构规律。

通过数据,找到大家的兴趣点和困惑点,进行有针对性学习。

品析第一小节

学习表达方法

(10’)

1. 圈画标识,说明依据。

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到莫高窟的位置呢?

2. 品文中表达方法。

地点由大到小说,语言简洁而准确。(之间、东(南、西、北)边、相邻......)

感悟精准:出示以往所学的课文中第一小节的表达,读一读。

A上海黄浦江边,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B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C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拓展:

你还可以怎样表达莫高窟的位置。

3. 表达迁移:自己看着地图,设计一段介绍红梅公园的开篇词。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小节,标识莫高窟地图中的位置。

2.感受第一小节语言表达的精准。

3.学习多种表达地理位置。

百度地图

根据文本语言材料信息敏锐捕捉有效信息。标识三个地点,对照地图读好第一小节。

图1

图2

欣赏壁画

学习学法

1.品特点。

⑴形象理解“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成百上千”这样抽象的数据,感受壁画的宏伟。

⑵“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的…..”

⑶“最引人注目的是……” 指导朗读

2.学写法。

⑴发现句式特点——运用修辞。

⑵发现段落特点——点面结合。

3.指导朗读,配图介绍。

4.小结学法。

1.品特点。

联系生活体会“宏伟”。

认识并朗读排比句。

感受“瑰丽”。

2.学表达。

自读交流

3.朗读介绍。

4.学法回顾。

教给学法结构,师生一起细细揣摩文本语言的意蕴美和表达美。

了解彩塑

运用学法

1.回顾学法,运用学法,自学彩塑。

2.学生自学、交流补充。

3.自主参观石窟三维全景环视图,组织练写:抓住菩萨、天王、力士的特点,任选其一,展开想象,写具体。

4.指导朗读。

1.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其他组补充。

3.练写,并相互交流。

4.朗读背诵。

运用学法自学彩塑、发现本段构段上的特点,感受彩塑的描绘栩栩如生。读写结合,又便于背诵。

石窟三维全景环视图:

http://map.qq.com/#pano=32093MGK1310100SCENE006&heading=334&pitch=-3&zoom=1

网站链接即可看到莫高窟的洞窟高清环视内景,如同身临其境。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需求放大缩小,全方位细致观察,为写打基础。

阶段小结激发自豪

1.播放“彩塑”、“壁画”的视频。

2.谈观后感。

3.出示句子,点拔写法—情景交融。

1.观看视频,整体回望。

2.自由表达所见多感。

3.感情朗读,最后一节,读出自豪。

从彩塑的精妙、壁画的瑰丽中为祖国古文化而骄傲。

课后

积累与探究

1.熟背2-4自然段。

2.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道士塔》。

积累语言,

积淀情感。

板书设计

总 一颗明珠 知类别

彩塑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理结构

莫高窟 分 壁画 宏伟瑰丽 品特点

藏经洞 曾藏宝藏 学写法

总 艺术宝库,智慧结晶(点面结合、情景交融、运用修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