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校级课题结题鉴定书
课 题 类 别 校级课题
学 科 分 类 音乐
课 题 名 称 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高君
填 表 日 期 2016年12月
拟 结 题 时 间 2016年12月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课程部制
2013年1月制
一、课题组核心成员名单(限填10人,含课题组长)
姓 名 |
所在单位 |
职 称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分工 |
高君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
组长 |
李静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
参与 |
周卉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
参与 |
屠心文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
参与 |
刘达文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
参与 |
二、成果简要说明(限2000字)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音乐教学的目标做出了调整: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音乐家式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性教学的重中之重。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由于有歌词表达明确的语意,在歌声中表达思想感情最直接、最自然,因此唱歌教学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往往把课上得像一节游戏课,精彩纷呈。虽然孩子们看似在这样的课堂中也获得了快乐,但细细想来,歌唱教学在这里往往只是形同虚设。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了歌曲教学,却往往只唱两三遍,学生根本还没有掌握,教师就开始其他的教学了,例如加入乐器伴奏,或者加入声部等等,而歌唱本身的魅力却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连演唱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活动呢?在课堂教学中,“歌唱”应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因为唱歌是培养学生音乐感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们也非常喜爱,优美动听的、欢快活泼的都使学习歌曲成为孩子享受快乐的过程。通过对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反思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歌唱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对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与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音乐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形成歌唱教学的初步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歌曲教唱的初步模式,寻找新的有助于歌唱教学的方式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证明唱谱、律动、诵读等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并总结归纳出歌唱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2.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教材系统梳理,将各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发展重点进行研讨,形成递进目标。 (2)课堂研讨:小组研讨、大组交流和专家引领的方式展开日常实践。 (3)总结提升:分析、整理研究资料,观察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获得研究结论。 三、研究内容 1.分年级歌唱训练策略 (1)低年级唱歌教学“趣”字为先 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点,在音乐唱歌教学中能设计一些趣味的导入,丰富的活动,生动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则能把单一的学唱和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唱、演、跳等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歌唱,从而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 A.创设趣味的导入。一堂课中一个好的导入无疑是一个精彩的前奏,它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唱歌教学这一环节时,可适当地引用一些趣味的节奏或故事、猜谜、律动游戏等方式来导入。 B.创设生动的情境。情境是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可以使唱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买菜》一课时,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蔬菜和水果的图片放在篮子里,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买菜和卖菜的人进行叫卖,创设特定的气氛。其间学生叫卖时所说的“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等词无疑为下一步的唱歌教学和创编歌词都做下了铺垫。像《摇篮曲》、《小宝宝睡着了》等都可以这样设计。 C.创设丰富的活动。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模仿中学习的乐趣远胜于单一枯燥的模唱。歌曲《小猪睡觉》是一首具有诙谐情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生动,抓住了“大耳朵、小尾巴、打呼噜”等特征,勾勒出小猪的特有形象,唱起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活泼。在教唱环节中,就可以从聆听和游戏入手,请学生扮演小猪,听着音乐模仿小猪扇大耳朵、摇小尾巴,闭着眼睛打呼噜等动作,在模仿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演唱歌曲。 当然,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对于低年级来说还可以运用画画、朗诵、游戏、律动等多种趣味化的手段来进行以避免单一模唱所带来的枯燥。 (2)中年级唱歌教学“实”字当头 如果说低年级唱歌教学是以兴趣为主导的话,那么中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要体现一个“实”字了。所谓“实”,是指不仅要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合唱等方法完整地学会演唱歌曲,而且要能认唱、接唱简单的旋律,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节奏、旋律、简单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低年级那样只要求学会演唱歌曲就行了。在具体的唱歌教学中,“实”字要体现在学唱、处理和表现歌曲三个方面。 A.学唱环节扎实。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处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显然,这里的歌唱教学不是实而是死板与机械。在中年级唱歌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欣赏歌曲时,可以把曲谱、歌词都演示出来,带着学生边听边看。这样,有曲谱,有歌词,有录音伴奏的良好效果又有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是直接的、全面的、立体的、生动的,也是全神贯注而有效的。他们很快就把握住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直接唱词也没什么障碍,两三遍就基本上唱会了。不仅使学唱速度加快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喜的是,返回来再进行曲谱练唱时,畏难的人减少了。这样的教唱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我们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对音乐作品进行反复地体会和演唱,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演唱技巧,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唱都显得很扎实。这种教唱形式在中年级普遍适用。有时,单一的模唱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那就要求教师仔细钻研教材,在每一遍演唱呀听赏中提出不同要求。既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感受、演唱出歌曲之美,又不感到乏味。 B.处理歌曲细腻。歌曲的处理如果能做到细腻、确切、扎实而又形式多样,那么学生在学唱歌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挖掘其存在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之美。例如在处理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是好朋友》一课时,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1)请大家仔细地欣赏一遍歌曲,在色卡中选择一种与歌曲情绪相应的颜色。(2)这首歌中哪一句是高潮部分,把它唱一唱。(3)这首歌是几拍子?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4)你能试着把这首歌变一种速度变一个节拍唱一唱吗?(5)两种速度与节拍的演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处理,既让学生熟悉、巩固了歌曲,又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C.合唱声部清晰。小学音乐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就安排了合唱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导入合唱的方法,在学生有能力唱好单声部的歌曲或乐曲时,由浅入深的练习一些两部合唱曲,如卡农训练。原因是,所有的人都唱同样的旋律,不必为自己唱的旋律和别人不同而分散注意力,在不同的时间唱相同的旋律,因此就形成了美好的音乐。唱的学生享受自己的拍子与节奏和别人不一样,但自己打的拍子又要和别人一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合唱能力会培养得很好。 (3)高年级唱歌教学“深”字当道 如果说低中年级的唱歌教学以生动、活泼有趣为主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唱歌教学无论从演唱形式还是演唱方法、学习内容都加深了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了一个台阶。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演唱方法的正确,气息的控制或练习多种的演唱形式或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创新、拓宽等都会推动其原有的意义,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一个度。如果在唱歌教学中既能深刻细致地挖掘教材,创新教法,又能适宜地进行教唱、拓展,做到张驰有度,那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能做到深而有度了。 在合唱训练方面,有了中年级实的基础,就能有深度地对高年级同学进行进一步地合唱训练。具体做法是:让所有的学生唱低声部的旋律,在唱熟的基础上,让所有的人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其中必须做到:a.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b.训练正确的气息支持,形成气息结合的歌唱状态。c.统一歌唱方法,提高声部歌唱能力。 2.视、听、赏辅助歌唱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给各门学科也给音乐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是优化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同样在唱歌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与风格,运用音乐表现手段表达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做到为“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声情并茂”歌唱打下伏笔。如:教师收集学生喜欢的VCD《同一首歌》,上海小荧星艺术团演唱的歌曲《当我们小的时候》,影片《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歌曲《Do,re,mi》、《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及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歌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歌唱的体验与模仿,为了提高学生对合唱训练的兴趣。天籁般的童声,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从学生专注的眼神,欣喜地脸庞中,我读懂了视听赏结合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对歌唱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此外,多媒体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教学上的难点和重点。中高年级的视五线谱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过去经常教授唱五线谱时成为老师们教歌过程中的败笔。我就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学唱歌谱,在五线谱上制作了流动的旋律线,当学生在哼唱旋律时就出现流动的旋律线,学生唱到哪里,它就流动到哪里,学生们还会用手随着流动的旋律画旋律线,这样,学生通过听视觉及唱唱、画画的通感体验,体验音乐的旋律。 3. 律动、诵读服务学唱过程 (1)律动感知情绪 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现行的一、二年级教材上,歌曲的情绪无外乎抒情柔美、欢快活泼之分,后者的比例还居高一些。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第一遍听歌曲时就能听出来了,他们随着音乐或温柔的晃动,或欢快的颤动,这一刻他们已经深深地融进了音乐的情境中。设计符合歌曲情绪需要的律动形式,不仅让学生熟悉歌曲,也对歌曲的韵律感知有帮助。 (2)诵读利于学唱 在诵读中体会词曲的节奏结合也是很有效的学唱手段。节奏是歌曲的重要表现因素之一,正确掌握歌词的节奏对歌曲的演唱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样较为简单的节奏型,并且对这些节奏型的不同组合也能较为熟悉并掌握。如果是单纯的节奏练习那学生往往会觉得较为单调枯燥,但是如果放入歌曲中以歌词的诵读带动对节奏的认识,那么学生不仅能饶有兴趣地熟悉不同节奏的组合,更能将节奏放入语境当中去体会歌词与节奏的结合。 4.唱谱教学提升音乐素养 (1)提高歌唱音准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对不同学段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可见识谱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直接从歌词入手,将歌词设为主要的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会读词却唱不准歌曲的曲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诵读歌词运用的是说的能力,而说话是一个人的生活常态,通过简单的训练,就能将“说”做好,而“唱”则反之。学生在要想将一首歌曲的音准做好,那么先唱歌谱再唱词比直接唱歌词所收获的效果要好得多。音乐的主要载体是音符,如果能将7个音符带上音名演唱准确,在不断积累旋律片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是熟悉了各个音符的名字,更会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符形成相对固定的音高概念。在通感的作用下,好的固定音高概念会指挥嗓子去演唱出正确的音高,或者让演唱者自行调整不准确的音高。若坚持长期如此的训练,学生的音准概念会越来越好,演唱中的音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提高演唱技巧 识谱不单单指认识音符,还包括能够认识谱面中的各类音乐术语记号。如小学阶段常用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跳连音记号等。学生能够在日常识谱训练中认识熟悉这些记号,了解这些记号所要表达的意义,并能在演唱过程中正确表现出这些记号,这样的积累之下,学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嗓音,根据不同的要求去进行演唱,久而久之便能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3)帮助深化歌曲情绪的表达 学生在学习一首歌曲的过程中,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能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通过识谱帮助其强化音准概念,那么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就会丢掉唱不准的这个心理包袱,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演唱,从而更快地融入表现歌曲情绪的这个层面。其次,在识谱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演唱出谱面中的各类记号,就能更好地传达作曲家所希望表达的作品旋律的内涵,从而更加细腻地表现乐曲中的各个乐句,不知不觉中就深化了对歌曲情绪的表达。 5.改变传统教歌模式 (1)不一定非要先练声 通常在音乐课唱歌教学前中,唱练声曲是必备的一个教学环节,如“mimimi、mamama”等元音练习,但这种面对专业院校的发声练习是不适合小学生的。我们经常会采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如跟着老师的简笔画用LU哼唱,学生有时会随着老师的笔描绘了一幅悠扬的大海、也会随着老师的笔描绘一幅明朗的天空。又如:让学生用s吐音,我会用剪声音的方法,模仿用剪刀剪下长短不一优美的声音,并贴在黑板上。我们也可以将练声隐含在学歌过程中。在学歌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乐句我也作为练声曲来练习。 (3)学歌曲时不一定要对歌曲作分析 许多教师在上某首歌曲前,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作曲背景、作曲家的简介,反复地给学生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曲式结构等,为此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堂40分钟的音乐课学生歌曲仅唱了几遍。其实我想只要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歌曲,就会自然理解歌曲,非音乐性的讲解无助于学生的演唱。当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更好演唱的介绍还是必要的,只是在学歌前教师不必作过多分析。 四、研究成果 实践证明,两年多来,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有了长足进步。无论是公开课质量,还是论文发表、获奖的数量与质量,都让课题研究的成果有了显性体现。 1.撰写了《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周卉: (1)《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初探》2014年11月发表于《常州教师教育》 李静: (1)《“情”与境在歌唱教学中的有效贯穿于运用》发表于省级刊物《北方音乐》 (2)《优化教学设计 推进课时目标》2016年1月发表于省级刊物《学子》 高君: (1)《唱谱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2016年12月发表于省级期刊《北方音乐》第24期
3.与课题相关论文获奖 李静: (1)《多元素巧妙介入突显合唱教学在低年段的前期储备》2015.7获天宁区综合学科一等奖 屠心文: (1)《字正腔圆,余音绕梁——浅析歌词诵读在低年级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2016.6获天宁区教海探航二等奖 (2)《谈小学音乐低年段的识谱教学》2016.12获常州市音乐教学年会二等奖 4.与课题相关的公开课 2014年: 高 君:《七个小兄弟》2014.10 李 静:《好一个土娃子》2014.12 周 卉:《小猴子》2014.12 2015年: 高 君:《颠倒歌》2015.5 周 卉:《小小雨点》2015.1 刘达文:《小小雨点》2015.3 李 静:《跳吧跳吧》2015.3 2016年: 周 卉:《法国号》2016.3 《其多列》2016.4 高 君:《火车开啦》2016.11 屠心文:《钟表店里》2016.4 《邮递马车》2016.10 刘达文:《你 早》2016.12
|
三、鉴定组意见
鉴定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四、鉴定组成员
鉴定组职务 |
姓 名 |
所在单位 |
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