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科研之窗>>已结题>>教师专业优势的发现与转化研究>>成果呈现>>文章内容
李娟 论文《让学习真正发生》
发布时间:2016-12-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让学习真正发生

——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摘要】  站在儿童的立场,尝试将“博赞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相结合,并运用于语文学科。从整本书阅读,到单课思维导图,再到单元整体预学中的思维导图,经历了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学科的发展,感受到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并开始思考更多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  儿童立场  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  单元整体教学

【正文】

思维导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创建。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整理、记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新加坡教育部更是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项目。然而,博赞思维导图注重的是扩散思维的展开,并不完全利于学科教学。后经华师大刘濯源教授研究,将之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更侧重于结构化思考。

我们的研究,采纳了博赞思维导图和学科思维导图两种不同的方式,拟将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整合,既帮助学生扩散思维,进行自由发散联想式的图像记忆,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进行结构化思考的图像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起因:众里寻她千百度

15年11月,全国新基础推广会在常州召开。我们学校承担的两节语文课中,有一节是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教者执教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老师在80岁时写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婷婷的树》。

为了能让学生从金波老师八十岁仍尝试创作长篇小说中悟出:无论如何都要让生命保持成长的姿态,努力让自己长成一棵“行走的树”,教者以各种途径带着学生品味书籍,但总觉得缺乏整体性。在不断的磨课研课中,有专家指出,何不试以“思维导图”?至此,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进入了研究的视线。

本着区别于常见的思维导图的相法,我们秉承新基础教育的学生观,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从交上来的思维导图看,学生的思维真是精彩纷呈,且很好地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

他们有的做成了线路图,整本书十五章,便画了十五个格子,在格子里,用一句话概括这一章,而格子之外,便用箭头表示了小说故事的发展;有的让主人公婷婷手执十五个气球,每个气球里用一句话写上自己读完这一章之后的感受;有的画成了一棵树,伸展出十五根枝条,每一个枝条画成圈里,写上每一章中吸引自己的句子;还有的按照自己阅读时的思考,把十五章分成六个板块,六个板块又指向书名《婷婷的树》,很有创意。

        

在千回百转之后,思维导图成了本课的着力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没有接受任何固有思维的影响,呈现出带有儿童独特性的思维表达方法。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整本厚厚的书读薄,理出概要;可以让学生学会个性表达,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保持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力。

也正是这一尝试,使我们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进行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在应用中,寻求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专业思维导图的不同;在应用中,探索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方法与有效性。在应用中,总结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对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帮助与作用。

 

发展:蓦然回首阑珊处

从《婷婷的树》一课的思维导图中受到启发,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了“整本书阅读”中。把惯常使用的读后感,改成用思维导图来表示。

以思维导图来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呈现了思维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刚开始绘制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绘成图画,而相关的图画里便融进了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是好词好句的摘抄,也有读完本章后的问题。图画与文字的生动结合,体现了学生对这本书中这一章的理解,画面富有童趣。

从这样的思维导图看,学生的思维非常符合四年级学生特点: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开始初步萌芽,但还处于混沌状态。因此,对于提炼与概括,往往还不能做到特别精准与简洁,不能像专业的思维导图一样,用关键词语来表示。

老师在学生的阅读整本书与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就是不断地欣赏、发现、鼓励,并没有特别的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的逻辑思维照着自己的规律进行不断地生长。

慢慢地,学生对于整本书的思维导图越来越倾向于简炼,对于把握整本书中某一章节的主旨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有的学生甚至尝试做起了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很有创意地设计成跳棋形式,沿着设计的数字前行,不仅可以在一张A4纸内读完整本书的概要,还能和小伙伴完一完跳棋的游戏。这样的整本书思维导图,真正体现了儿童的观点,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

引思维导图于整本书阅读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技能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的发展,它能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突破:东风夜放花千树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无论是关乎学会提问的批判思维,还是关乎整体思考的逻辑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怎么把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内教学,成了新的思考。

进入四年级,我们开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于是,思维导图也进入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视野。在单课思维导图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单元整体预学时,做出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六个单元的练习,让我们看到了思维导图运用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益处:

  1. 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将画思维导图这一作业要求置于单元整体教学预学中,让学生在整体熟悉本单元课文时,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究本单元自己感兴趣的点。学生在通读了整单元课文之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感受和浅理解,画起来便也兴致盎然,更有创意。带着这样的思维导图进入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变强,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降低了。

课堂上,作为预学成果的思维导图便成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以学生思维导图中出现的关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第五单元文章有一篇演讲,两篇写人,再一篇写的是互联网的奇妙。学生在寻找这一单元的主题的时候,遇到了障碍。通过思维导图的交流,学生发现,可以归纳为“勤奋·实践·创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思维导图中得到锻炼。

  1. 梳理知识,把握重点

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整体预学,最重要的优势便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开枝散叶的思维导图,使得整单元的思考变得结构化,融课文内容及知识点于一体,使得整个单元的思路架构变得更加清晰。

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单元的主题:爱国,并且还很独特地使用年代顺序,梳理出了单元线索。在学生眼中,这一单元描述的就是历史大运河中的故事,而且是按时间从前往后溯源的。这样独到的见地,教师自己在解读教材中也很难发现。同时,这一单元每一篇课文中,都有表达主旨的关键句。有的学生就把这些关键句拎出来,画出了本单元的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绘制导图,学生已然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所在,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1. 总结已知,发散提高

    在进行了一阶段的单元整体预学中的思维导图训练之后,我们尝试学生在单元总结课时,再画一次思维导图。并与单元导读课时的思维导图作比较。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习作方法与阅读技巧,都可以作为思维导图新的切入点。

单元总结时学生画的思维导图,更为清晰,更为简洁,既便于以知识的组织和管理,也可以帮助记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都说,感觉自己的思维导图更有质量,层次更加分明了。以单元总结课时再画思维导图作比较,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质量的一次飞跃。

引思维导图于单元整体教学中,不仅进一步化解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疑点、难点,帮助学生总结已知、发散提高,而且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

 

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技能发展的关键期,逻辑思维更是从中年段开始逐渐发展。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发散性思维工具,与语文学科相整合,把握文章脉络,勾勒文章结构,建构知识网络,可产生1+1>2的学习效果。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可以内化方法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同时,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如何把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与语文学科进行更好地整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后一阶段在进行应用研究之途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我们期待,基于儿童立场的思维导图,能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