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 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3
课题主持人: 张轶 陆芳
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申报日期: 2016年5月20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六年一月 制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
姓 名(1) |
张轶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85年 4 月 |
|
|||||||||
行政职务 |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一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语文教学 |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
手机(必填) |
13775015715 |
|
|||||||||||||
E-mail (必填) |
410890367@{域名已经过期} |
|
|||||||||||||||
姓 名 (2) |
陆芳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82年1 月 |
|
|||||||||
行政职务 |
语文教研组长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数字化教学 |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
手机(必填) |
13584572251 |
|
|||||||||||||
E-mail (必填) |
630044151@{域名已经过期} |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路叶娜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数学学科案例研究、成果提炼 |
|||||||||||||
杨玉兰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文献搜集、数学学科案例研究 |
|||||||||||||
李佳维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一级 |
英语教学研究 |
理论支持、英语学科案例研究、成果提炼 |
|||||||||||||
杨文君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一级 |
数学教学研究 |
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科案例研究、成果提炼 |
|||||||||||||
张英明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研究 |
文献搜索、语文学科案例研究 |
|||||||||||||
郭晓凯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研究 |
文献搜索、语文学科案例研究 |
|||||||||||||
周卉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音乐教学研究 |
音乐学科案例研究 |
|||||||||||||
张芳菲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信息技术研究 |
信息技术支持、信息学科案例研究 |
|||||||||||||
陈益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科学教学研究 |
科学学科案例研究 |
|||||||||||||
张灿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 |
中小学二级 |
美术教学研究 |
美术学科案例研究 |
|||||||||||||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
现代传媒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中央电教馆 |
2012.10 |
组长 |
结题 |
|
||||||||||||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 |
常州市规划办 |
2011.4 |
成员 |
结题 |
|
||||||||||||
|
|
|
|
|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
让“爱.责任”填满小学六年 |
《人民教育》 |
2016年 第03-04期 |
|
||||||||||||||
在体验中成长 |
课程与教学 |
2011.12 |
|
||||||||||||||
例谈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
课程与教学 |
2012.5 |
|
||||||||||||||
为孩子的语言加点色彩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1.6 |
|
||||||||||||||
白板课堂,别样精彩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0.6 |
|
||||||||||||||
留下学生童年的印记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3.3 |
|
||||||||||||||
新媒体在小学语文预习中的应用探究 |
中小学电教 |
2016.1 |
|
||||||||||||||
由《世界多美呀》课堂生成说细读文本 |
常州教师教育 |
2012.2 |
|
||||||||||||||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科学大众 |
2012.11 |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 数字生态环境”: 不仅包括教师、同伴、家长、导师和教练,也包括个人学习网络、学习社区、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伙伴,还包括知识建构工具、信息管理和传播工具及信息、数据、资源等。
“两模四创”式教学: 我们研究的“两模四创”式教学中的“两模”一是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学习机会进行的随时随地的课外移动自学模式;二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课外移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号假设进课堂,通过二次独学(自学)、互学(同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导学(教师点拨)验证假设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形成新生成的“?”号最终再次通过课外移动自学变成“。”号的课内验证互学模式。“四创”是指创情境,通过创设情境信息,了解学习原因、目标、过程,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创任务,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创造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动手实践、主动探究、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个性化建构过程;创资源,针对师生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等教学实践每一环节所创造生成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对其进行有效收集、管理、使用、提炼和积累,逐步建成教育资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的在教与学中的多次使用和普遍使用;创评价,运用数字化数据收集全面和及时反馈快等优势,着重于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主、互学评价的建立和优化,对学习实践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完善。 综上,“两模四创”是数字环境下教学并重的新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教师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使学习过程展开更科学、数据更真实、实效更明显。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应用在范围和数量上各国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学校能够对学生提供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数字化学习设备的使用。但是因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精细,稍微有些粗糙, 数字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目前也没有进行定量的评估,没有令人信服的数据能够证明公众最关注的学生成绩会因此提高。数字化学习不能明显地提高成绩,那么能够在哪些方面影响学生呢?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仍需要持续探索和不断完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下,国内“数字化教学”的研究正从关注“实”的硬件设备开发逐渐转换到关注“虚”的教学应用服务层面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构建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教学应用模式。 具体的教学应用层面却分为两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将新媒体新技术与一些已有的典型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相结合,试图构建出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模式。 第二种思路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着眼于分析数字化环境构成需要,提供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个性化学习,进而提出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价值 通过数字生态环境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模式,并逐渐积累起相应的典型案例和评价方式,最终形成独特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
||||
(三)研究目标 |
||||
1.通过搭建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学习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2.构建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提升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3.完善现行的评价方式,增加学习成果形式、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要素。
|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1.搭建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的学习平台的研究 搭建以“微信公众号”为支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管理平台,包括学生端和教师端两大终端。合理使用尚学、全景平台,纳米盒、一起作业等APP软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工具和支持服务,设计学习活动过程,打包成为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将这些学习活动以内容的形式通过公众号的发布功能在云端呈现,教师端和学生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者在完成一个个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关于学习行为、学习表现的数据,由终端收集,通过其他应用app进行分析并予以呈现;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通过接入网络的终端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利用终端上的特殊装置或功能从环境中收集数据,例如拍照、录像、定位信息等,用于支持学习活动。
2.具有典型特征的“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组的成员来自各个学科,我们会根据学科特点,形成相应的典型教学模式。我们会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划分其主要的师生活动包括:(1)课前:教师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管理平台进行备课,备课的内容主要是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并准备相应的资源、工具和服务支持,同时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活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包括自主学习、课前测试、在线讨论等活动形式。(2)课中: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集中解难答疑或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包括集中面授、课堂小测、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形式。(3)课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活动以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为主,包括作品创作、小组探究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备课或者在线答疑,进入下一轮教学流程。
3.数字生态环境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数字化学习对学生学业到底能产生多少益处,这些都无法在纸笔测验中显示出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方式,增加学习成果形式、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要素。
|
||||
(五)研究方法 |
||||
1.调查法; 调查研究我校目前的数字生态环境情况、该环境下的课堂实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作适当归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2.文献法; 广泛收集、纵览国内外数字化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从课程的资源开发、学科教学的策略、学生自主评价等角度了解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现状,并与我校的现状分析进行对比,取长补短,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和重心。 3.实验法; 整理盘活已有的课程资源,更新技术,更新理念,开展不同学科之间在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对比分析各学科适应特点,总结运用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形成学科典型推广案例。 4.个案研究法; 不同学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利用数字生态环境进行课堂实践研究,讨论归纳出相对稳定的范式,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研究铺垫。
|
||||
(六)实施步骤 |
||||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9——2016.4) 主要研究内容: 1.我校各学科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化教学现状研究; 2.国内外数字化环境下各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 研究思路和方法: 基于对数字化教学的认识,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学校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实践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经验,问题正确归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已有研究,从而架构本课题研究体系。 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我校各学科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研究启动、构建阶段:(2016.4——2016.12) 主要研究内容: 1.总结前期各学科在数字化教学中形成经验,进行共享、融通,制订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的研究目标。 2. 创建“数字生态环境”, 搭建“两模四创”模式教学作支撑的数字生态学习互动反馈平台。 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判断和分析,对各个学科已经形成的应用经验进行共享、融通,制订本研究的目标。搭建以“微信公众号”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互动反馈平台,包括学生终端和教师端两大终端。 研究成果: 制订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的研究目标;搭建以“微信公众号”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互动反馈平台。
三、研究实施阶段:(2016.12——2017.12) 主要研究内容: 1.不同学科在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2.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评价方式,增加学习成果形式、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要素。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不同学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利用数字生态环境进行课堂实践研究,讨论归纳出相对稳定的范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纸笔测验中不能显示出来的评价,我们研究新型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研究成果: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范式;多元评价机制、过程监控建议。
四、研究总结、推广阶段(2017.12——2018.12) 主要研究内容: 1.课题成果总结。 2.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研究思路和方法: 经验总结对于课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提升阶段,通过梳理、集结成文、展示推广,辐射研究经验,为理论推广提供成功范例,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新途径。 研究成果: 不同学科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精品课堂集;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现场交流会。 |
||||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创新之处: 1. 应用环境的创新:从原有的数字化学习所强调关注的硬件封闭设备中跳出,更重视人与硬件的有机融通。可学习者不仅包括教师、同伴、家长、导师和教练,也包括个人学习网络、学习社区、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伙伴,还包括知识建构工具、信息管理和传播工具及信息、数据、资源等。整合“设备、内容、服务”于一体,为学生创建一种个人学习环境。 2.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能够从学生的核心能力着手,利用数字生态环境,着力培养这些21世纪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进行课堂实践研究,讨论归纳出相对稳定的范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3.评价方式的创新:打破原有的以纸制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增加学习成果形式、监管规则、评价规则等要素。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阶段成果(限5项) |
我校各学科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现状研究调查分析 |
调查报告 |
2016.5 |
杨文君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 |
2016.5 |
陆芳 |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的各学科案例集 |
文 集 |
2018.8 |
李佳维
|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下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要素 |
文 集 |
2018.9 |
路叶娜 |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系列论文 |
论 文 集 |
2016.6 |
张英明 |
|
最终成果(限3项)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2018.9 |
张轶 |
不同学科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精品课堂集 |
音像资料 |
2018.9 |
杨玉兰 |
|
数字生态环境下“两模四创”式教学模式现场交流会 |
现场推广 |
2018.10 |
周卉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 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组长曾经主持十二五国家青年课题,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参加了江苏省规划办“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参与编写了《学科育人》系列丛书等,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信息中心主任亲自担任本课题核心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管理和协调,以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课题组核心成员由各学科数字化教学敏感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一线青年教师组成,充满研究的激情和钻研的劲头。 2. 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 围绕本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研读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孟琦和潘裕的《,l:l数字学习的实践研究——对学生笔记本电脑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符泰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等专著,进行了我校教师数字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既从理论层面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又从实践层面对本课题的内涵及研究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3. 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加入了叶澜教授领衔“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合作研究已经十多年,与省、市、区教科院、教研室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得到不同领域专家的及时指导;学校充分实现“重心下降”,把策划的主动权还给各学科,每周每个学科有半天时间进行集体研讨活动,为教师们的自主创造实现可能;学校图书馆有专人定期扩充、管理,尤其是在课程理论、教学变革方面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本课题建立了专题网页,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学校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加大教科研考核和奖励的力度,有效调动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参与热情。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