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为整,“异域”推进,成就自主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综合学科组 潘亚清
集团的综合学科组是由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6个学科42位教师组成的一个大教研组。多年来,综合学科组以“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为工作核心,全体组员积极投身研究性变革实践中,通过提升自身学科素养,来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然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综合学科组主要教研活动还依赖小教研组。而小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引领提升的平台。因此也一直缺少突破性进展。
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参与小教研组活动,教研组长、组员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影响综合组教研质量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师课务繁杂、活动繁多,缺少研究的时间。自身科研意识弱,研究视角、方式单一,片面地认识学科育人价值;
2.组长理论水平弱,缺少教研组整体建设与规划的能力。学科差异大,缺少共同研究的方向,缺乏核心推进力;
……
针对以上问题,综合学科组放大学校层面“走进学科异域文化”这一特色活动的资源,创造式地开展了“化零为整,异域推进”的教研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化零为整,异域推进”就是指打破单学科教研零打碎敲、不成气候、缺乏推进的问题,通过跨学科参与其它学科的专题学习、教学研究、文化建设等研究活动,在学习观摩、智慧共享中取长补短,拓展个体(单个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研究思路,提升研究品质,从而培育综合学科组整体研究、整体推进能力的一种教研形式。
以下就是走过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效。
第一阶段:形式突破,促走进课堂异域
(2005年—2007年)
研究内容:针对某学科某节课,进行“走进异域”课堂教学研讨。
研究形式:听课、说课反思、异域点评(其它学科老师站在自己学科的立场给与理解和点评,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美术老师缪勤丹在活动后有感而发:今天有幸聆听了术科组不同学科的三节研讨课,虽然凛冽的寒风肆虐,但在孩子雀跃的身姿中,同行专注的神情里,却感受到了温暖与充实……在所有的术科中我最喜欢聆听的还是音乐课,它不仅能领着你在优美的意境中愉快地去体验音乐的意蕴与魅力,更能在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及积极的互动中感悟音乐的育人价值。如果教师在乐理知识的剖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能有重有轻,或许行云流水间课堂会更加灵动,学生对乐曲的感悟会更自然,更深切。
取得成效:走进异域课堂的活动,一是改变了单个学科教研的模式,尝试大学科组互动参与的活动形式;二是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展各学科教师视野,分享异域智慧,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研究效益。
问题不足:教研活动内容相对单一,不论是从人的角度——承担者与参与者,还是从事的角度——研究内容和形式上,均为点状思考,点状评价,全员参与仅仅停留在人数上,实质性参与的人还比较少,因而个体进步不大。
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发现走进异域课堂研讨,很好地以教师感兴趣的“课堂“为抓手,初步感受其它学科的课堂魅力。让综合学科老师们聚在一起,看课议课,从形式上“化零为整”。但如果仅停留在这种“走马观花“的看课,“隔靴搔痒”的点评,以及“滥竽充数”的参与,势必会导致教师们的“审美疲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新和改进“走进异域”的研究内容和形式,让大家都能参与,都有收获。
第二阶段:内容延展,深度介入专题异域
(2007年—2009年)
研究内容:
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理论沙龙、课堂研讨、异域拓展。
研究形式:
第一步:教研组长共同策划,生成研究专题:如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研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有效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效率;评价方式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等。
第二步:围绕研究专题,共读共研:推荐共读书目和篇章,指定某一周为读书周,然后围绕学习体会进行专题沙龙,生成对这一专题相对一致的观点和相对丰富的见解。
第三步:进入课堂研讨,聚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承担的小教研组在教学设计或实施时围绕主题,做着重处理。参与者围绕主题前期作相关理论学习、过程中围绕主题去听课思课,评课也围绕主题去有向点评。
第四步:扩大异域范围,深度分享:带着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的体悟,走出去(走进语数外学科教研活动),请进来(邀请语数外学科课程部长参与综合学科主题研讨)。如从英语组的“含英咀华”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课堂可以如此高效推进,从语文组“品菊赏月”活动中我们感受到特色老师的自觉历练,从数学组“温润教育”活动中我们汲取到团队执着向上的力量。
这是我们在2007学年第二学期围绕着“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新授环节的效率”这一专题开展的一次研讨活动。
学习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新基础教育”论》
教学内容:一年级美术 《 画春天》 执教:徐玥
研讨内容:
1.美术课程资源包括哪些;2.新授部分的要素有哪些,采取怎样的策略,呈现怎样的效果。3.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学科间的资源利用还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加对象:综合学科组教师、语文、数学学科部长、校长室
研究成效:
以专题引领的“走进异域”活动,使教师各种形式的参与率达到100%,学习与研讨更有针对性,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使听课、评课等现场学习力有很大提高。过程中教研组长、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转变,逐渐学会将学习、实践和反思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融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和策划。
问题不足:
一是对事的策划还比较线状,对学科组整体改革、学科组教研组文化建设缺少指导。二是对团队和教师个体缺乏整体关注,缺乏层次设计,缺乏特色打造,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也缺少整体的认识和培养意见。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实践和尝试,我们学会了系统策划和长程推进,但面的覆盖和研究的深度还欠缺。于是我们又再次更新了综合学科组“走进异域”的形式和内容,即围绕“整体”去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使教研组、教师都学会用广角去看问题,用微距和特写解决问题,从而使综合学科教研活动内涵更丰富,发展更主动。
第三阶段:整体推进,自主走进文化异域
(2009年—至今)
研究内容:
立足整体,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并以滚动发展的系列化课题和校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推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和学科主题活动统整基础上的育人价值开发。
研究形式:
学期初,分析盘点本学科问题,自主申报各学科的研究意向,聚焦生成学期重点和学科重点,形成小组研究行事历和大组开放计划表,在生态区推进QQ群公布,邀请共生体学校共同参与、研讨分享。
学期中,整体设计人和事的双重培育活动:
一是推出系列精品活动:各小教研组结合本组课题常态化推进对全校、全市的开放式专题教研活动,让“异域”外延更广大,汲取更多营养。内容上从课堂研究走向课程实施,从目标的整体架构、内容的整体策划、评价的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课堂呈现、专题汇报,互动研讨。
二是推出特色教师和特色团队:让集团体育工作室领衔人、小教研组组长、课题组长、
骨
学期末,总结交流各组收获,展示汇报研究成果,评选“最美成长教师和最美团队”。
以名师工作室为例,骨干教师钱亢以过硬的基本功、精湛的课堂教学和卓越的研究提升能力申报成为集团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引领体育青年教师们以“体育课程校本实施指导纲要”研发为抓手,以“学生体育活动设计实施”和“常态课堂追踪分析”为切入口,以“走近名校/名师”和“成长特色打造”为平台,通过每学年一次基本功大练兵、每学期一次规划论证、每月一次课堂研讨、每学期一次成长盘点等要求扎实推进研究活动。创造了短短一个学期开放了14节课研讨课、获得1个市基本功一等奖、区基本功一二等奖各一、12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发表或获奖、学校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地区唯一一所省体育课程基地校的骄人成绩。
研究成效:
教师们在整体梳理、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整体了解自己学科的育人目标,还了解其它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尝试进行整合融通,促进师生素质发展。各小教研组的研究也从点状研究走向整体、自主生长,各学科课型研究和校本学科实施指导纲要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面向全市开放的常态活动中,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获得更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不足:
由于教师教育视野和理论素养的局限,研究的前瞻性还不足,研究方式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对研究的总结提炼能力还将在校本指导纲要的开发和撰写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
反思走过的历程,针对新的问题与不足,综合学科组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更新“走进异域”这一教研形式的内涵。使“走进异域”从学习形式的“化零为整” 走向自我改革与研究的“化整为零”,让学科组在学习优秀教研文化的过程中,衍生并走进自己学科的独特文化建设中去,让教师在学习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自主、自觉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让综合学科组的教研活动真正成为“立己达人、成事成人”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