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已度过了小学生活的适应期。在此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开始逐步增强。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能有意识地参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对家庭活动的安排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对家庭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在日常交流与班队课的访谈中,好多孩子都提到:晚上或休息日,爸爸妈妈要么因为工作加班或外出忙事等原因而不在家。如果在家的话,除了督促我作业以外,其他很多时间不停地在盯着手机……
纵观如今的家庭教育现状,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的确,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亲子时间刷屏,是很多年轻父母的“通病”。有位漫画家创作的名为《小宝的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的动漫最近又被不少人转载,“这个手机,究竟是什么妖怪?它又不漂亮,又不能变棒棒糖,可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爱它?小宝只好学着跟熊宝玩儿,因为熊宝不会看手机,不会不陪我……”众多家长看后,直呼“太揪心”。
其实父母的“手机病”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出的是庞大的家庭教育体系中的“亲子陪伴”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对父母的陪伴有了更高的期待。孩子们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多多在家,能放下手机,陪他们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或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了解与交流,发现我班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的情况的确也比较突出。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手机病”倒并不严重,对孩子也有着较强的“陪伴”意识,但缺乏合适的陪伴方法与途径。
“新基础教育”《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书指出:在家庭环境下,亲子关系的维护与发展,无疑是以家长为主的。但是,随着班级生活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将极大提高,因此,也将越来越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亲子关系的建设之中。作为学生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家庭与学校一样,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和谐的教育力量,“新基础教育”将家庭支持系统建设也纳入为学生工作的范围。
综合上述分析,我班“爱我你就陪陪爱”系列活动应运而生。
1.交流与访谈——我现在的家庭生活(夕会课):利用夕会课,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现在的家庭生活状态,发现学生大多对现在的家庭生活状态存在一些看法,特别是父母的陪伴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畅想与倡议——我期待的家庭生活(班队活动):分小组畅想期待的家庭生活,并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爱我你就陪陪我”倡议书,并让孩子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
3.商讨与策划——我们家的亲子活动(家庭讨论):孩子与父母通过共同讨论,每个家庭确定了亲子活动的项目,制定了亲子活动的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等。
4.实施与记录——“亲子活动”进行时(亲子活动):由父母和孩子相互督促,每天坚持亲子活动,并适当记录,相互评价。发现亲子活动的方式、质量等都存在差异,老师需要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引领高质量的家庭生活。
5.分享与提升——“亲子活动”现在进行时(班队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亲子活动的质量,在亲子活动开展了近三周以后,围绕“爱我你就陪陪我”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特别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本次班队活动,希望家长能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和孩子一起,坚持有意义的家庭生活,完善亲子活动设计,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
去年送走了毕业班以后,迎来了新的一年级,也第一次正式与80后的家长们开始打交道。因为现在交流渠道比较多,qq聊天\微信图片,所以虽然才接触了一年多,但他们还是给我留下了很鲜明的印象:
(1)亲子阅读。家长们都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因此也都知道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现在网上买书又方便又快捷,只要听说哪些书好,都很舍得给孩子买,一套一套的买。但与我交流时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孩子一点也没定心看书,或者就喜欢看看彩图和漫画,不爱读文章。问老师该怎么办?我就会反问:双休你经常带着孩子去逛逛书店吗?睡前,你会钻进孩子的被窝和他一起读读书讲讲故事吗?大多数家长没有,有的会有,不能坚持。孩子毕竟小,理解能力弱,识字不够,定力不足。走进书海的这一段路程是需要家长的搀扶的。
(2)聊天、运动、玩具类。80后家长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带着孩子去各处玩,参加各种聚餐,和社会上的琳琅满目的活动。美其名曰:让孩子多见见世面,锻炼锻炼能力!有作用吗?肯定会有它的价值。这些活动犹如给孩子吃的一顿顿大餐。不过对孩子成长更有利的应该是每天每日细水长流式的营养滋润。饭后是否会有一段散步聊天的时光?交流一下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双休是否会和孩子一起进行有益身心的运动?玩具堆满了孩子的房间,有些益智类的凭孩子的个人能力玩不起来,爸妈是否陪着他一起玩一玩?这种日常的、耐心的、有质量的陪伴是80后家长比较欠缺的。
(3)做家务、抓学习。全班只有一个家庭选择了“学做家务”!当80后的爸爸妈妈埋怨孩子有点懒,不爱劳动时,可能自己家的活儿自己也不动手,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扛着。家务劳动也是一门技术活儿,孩子不会自学成才。如果家长能做着示范、带着孩子一起,像当初扶她走路一样一步一步教会他,相信孩子是乐意学的,也能变勤快的。怎么抓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今天就通过一个练口算的家庭的事例,来传递出:不要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的不足,其实孩子也势单力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和坚持性的训练。
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主要方式也是通过以上所说的一些较有“典型性”的亲子活动的分享与交流,特别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本次班队活动,希望家长能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孩子一起,坚持有意义的家庭生活,完善亲子活动设计,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话又说回来,“家庭教育”虽然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有着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可能因一个月的活动而有巨大改变。我们只是期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