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呈现的是一节一年级的课堂,但听的时候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和平常一年级的孩子不一样。
我罗列了下,有以下不同:1.说话。一年级的孩子说话奶声奶气,语速偏慢,有的甚至有些拖腔带调。但是我发现程老师班上的孩子说话语速偏快,比较干练。有点像二、三年级的学生。2.表达。众所皆知,一年级孩子说话以蹦词为主,因此句子表达上相对来说完整性不够,听课时经常会听到执教教师不停地提出要求:请把话说完整。但今天听课过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站起来都能说完整的语句。3.倾听。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课堂上倾听的效率也相对要打折扣。但我发现程老师班上的学生各个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仅能听老师说话,还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并及时做出评价。这些能力在一年级上学期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我觉得是相当让人惊讶的。
我想这些差异的存在肯定不是因为他们班生源不同。听了他们年级老师的介绍,以及观课过程中我的观察,我觉得正是与他们的老师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在程老师的课堂中体现了“融通”二字。
1.水乳交融。这是一节内容丰满、训练扎实的课,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在整个行课过程中,本篇教材知识点的习得、听说读写等学习能力的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人格节操的熏陶都是水乳交融的,不是机械割裂的,这不仅仅是程老师语言的魅力,更是设计之精巧。
2.上下贯通。今天这些孩子身上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见微知著,我想这是程老师长期培养的结果,由此我能感受到对于她的孩子程老师有非常明确的培养目标,而且站位比较高,在明晰孩子学情及能力特点的基础上,陈老师的目标设定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站位,所以才会让我们感受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想作为教师,不能只着眼于本年级大纲对学生的要求,而应该上下贯通。哪怕是教一年级,也要对一到六全册的教材及大纲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想到了一个小插曲:一位老师在批孩子的作文,她大学的女儿正好在一旁,所以就开玩笑说你来看看呢,提提建议,结果她的女儿看了两篇说:妈妈,你不要再让我看了,再看觉得自己也被幼稚化了。这个小插曲说明了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的代购,而带给我的思考却是那么长期面对小学生的我们,我们的思维会不会被他们同化?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时不时地得抬头仰望?
所以我在想,回去后我们教研组要做些什么:
1.对照大纲,分析研究本班学生能力素养发展情况,包括已达到的、未来发展可能的,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2.放大资源。每学期我们都有教研组内的课堂研讨,但常规的可能还是着眼于本节课进行评课。我在想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横向观课与思考,即以学生外显的能力为横轴,分析各班之差异。找寻年级内的特色教师,并传经送宝。如学生朗读,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朗读特别好听呢?我们可以开设专题研究,走进这位教师的课堂,一起来听,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总结。我想这也能成为大家共同进步的一盏指路明灯。尤其对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具指导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