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歌唱类教学的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美 的 音 乐 与 音 乐 的 美
发布时间:2016-02-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高君

美 的 音 乐 与 音 乐 的 美

——浅谈对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简介】:

姓名:高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2、18

学历:本科       教龄:2年     职称:中小学二级

任教学科:音乐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电话:0519—5302045        邮编:213026

Email:apple_gao@{域名已经过期}

 

【摘  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观。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联想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就能由“美”向“善”达“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观   享受

 

“诗毋离志,乐毋离情,文毋离言。”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通过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

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是体现和实践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而不是进行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要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支离破碎的讲授;坚持音乐概念和音响的尽量统一,摒弃对于一般音乐教育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记忆概念;淡化教育活动中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强化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强调音乐与语、数、史、地、体育、美术等其它学科结合教学,实现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从而达到“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的教育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遵循音乐的规律,让美的音乐给孩子美的享受。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t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小学音乐第十册《风阳花鼓》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神奇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由来和发展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小曲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完成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体育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运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抻曲等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在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听赏《小鱼游呀游》时,我鼓励学生扮作小鱼,尽情地舒展双臂,他们一会向东一会向西,畅漾于欢乐的海洋;而当夜深人静时听起《摇篮曲》,孩子们便会情不自禁伸出小手轻轻柔柔地抚摸陪伴在身边的洋娃娃,这时,他们的身体也就成为了一种乐器,情感就能得到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说的就是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学生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把凶狠威严的狮王想象成忠实诚恳的小狗,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狮王与小狗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狮王而不是小狗。显然,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指向性的特征,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但是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

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在感受音乐童话《彼得与狼》的音乐形象时,学生们争先发言,有的说彼得是个勇敢的人,有的认为彼得很聪明,还有的觉得彼得极富正义感……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得小彼得这个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比如用色彩线条描绘《喷泉》的音乐画面时,我先让学生交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表现方式来表现喷泉。结果,许多学生选择用线条、色彩。他们笔下描绘出喷泉或是圆盘形的或是柱形的,更有同学把喷泉设计成“丘比特之箭”,真是千姿百态!这样一来,我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建筑业定将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大放光彩!比如在欣赏《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的乐曲内容时,我鼓励学生们扮作小鸟雏,他们举手投足、低头弯腰、左右摇摆、仰头鸣叫,越是令人捧腹就越体现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让我坚信他们是艺术舞蹈上最闪耀的新星;再比如体会《樱花》的情绪特色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二度创作,将4/4拍X X X X-舒缓优美的旋律起伏改编成3/4拍XX X X具有舞蹈律动性的旋律,并让孩子们跟着新版的《樱花舞曲》跳起了日本舞,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称赞自己并不逊于贝多芬,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就是说,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一千个人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是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只有在以育人的前提下,才能由“美”向“善”达“真”。在音乐教育中,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发展,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臻完美,音乐教师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三期、第四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走进新课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