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学习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对学生实施美术欣赏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能发生持久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观察一种艺术品的习惯与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使学生能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学生通过与世界艺术大师们艺术杰作的接触、对话和欣赏,在不知不觉间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语言,从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同学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美术欣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不够成熟,而且大多处于视觉触觉的感知阶段,由此,我们认为“欣赏”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软任务”。美术教师更多的应该借用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正确引导,合理地、逐步地提升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个阶段正是一个打基础的好时期。
吸引学生喜欢美术欣赏
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选材时以中外名画欣赏、中外学生美术
作品欣赏、学生自己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为主,选择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小学生做系列介绍。如中国画可以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学生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学生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与学生期尚完好地保存着的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符合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学生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学生欣赏。